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6744

扫描二维码关注“政论文”公众号
2023年9月
做明德笃志勤勉务实的时代新人
在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 段鹏
(2023年9月12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阳光热烈明媚,我们满怀喜悦,相聚在北语“小联合国”的风雨操场,隆重举行2023级新生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热烈欢迎来自祖国各地以及世界118个国家和地区的3734名新同学加入北语大家庭!向多年来辛勤培育你们成长、成才的家长们、老师们致以由衷的敬意!
刚才,孙英博同学、王诗然同学、魏麦文同学、马洁新同学和王莉宁教授先后分享了他们眼中的北语,老师和同学们谈到了在北语的成长、对北语的憧憬和对大家的期望。借此机会,我也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心中的这座文明交流的殿堂—北京语言大学。
北语是一所充盈着红色基因和肩负着光荣使命的大学。
新中国成立后,为迅速打开外交局面,推动与建交国家的交流,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1950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设立了“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就是我们北语的前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整到北京大学,更名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随着来华留学生的增加,为便于集中管理所有来华留学生,1961年,“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调整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的外交事业蓬勃发展,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来华留学人数大增。毛泽东、周恩来等X和国家领导人高瞻远瞩,亲自关怀指导。1962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设计将“外国留学生办公室”与“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部”从北京外国语学院划分出来,组建了“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直属高教部管理,他又亲自用红蓝铅笔给北语划出了今天的这片校园。1974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语题写校名。可以说,北语从成立至今,始终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一代又一代北语人坚守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只要X和国家有需要、人民事业发展有需要,不论去往何方,不论多么艰苦,我们都能见到北语人坚定前行、义无反顾的身影。
北语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扎实办学基础的大学。
北语的校训是“德行言语、敦睦天下”,其中“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做一个合格的北语人,首先要修身律己,崇德重道,陶冶高尚的品德,进而升华为对人民、对国家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家国情怀”,体现“天下大同”、“环球同此凉热”的“中国风格”。北语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历史长、规模大、师资力量雄厚,是我国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奠基者、拓荒者、引领者。几十年来,北语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已经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医学、交叉科学十一个门类,形成了以语言文化为特色、传统文化与现代学术相互交融、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互鉴共享的丰沃校园文化土壤。
北语是一所多元开放、兼容并蓄、与时俱进的国际型大学。
来到北语,大家会发现,北语的校园很小,小到几十分钟可以逛遍;但是,北语的胸怀很大,大到可以包容和承载整个世界。东西方文化在这里汇聚,南北半球风情在这里交融。思想的碰撞、沟通和融合,不仅带来了尊重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