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65


2024年1月
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湖北大势 全力做好2015年经济工作
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4年12月24日)
一、关于今年的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在X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总要求,践行“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三维纲要,自觉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各领域各环节,扎实做好各项工作,适应经济新常态取得良好开端,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
一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对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松气、不泄气、憋足一口气,以“竞进”的作为把握发展主动权,全省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质效提升、民生改善”的发展态势,延续了“高于全国、中部靠前”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在全国位次比去年同期均有所前移。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今年,我省的部分发展指标与目标预期有一定差距,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有些同志对此心有纠结。观察当前的形势,评判新常态下的发展,必须有新常态的视野。一方面要看到,在我国由高速向中高速转换期、在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大背景下,湖北不可能独善其身;另一方面,更要看到,我们利用经济下行的倒逼机制,主动压缩过剩产能,积极调整结构,摒弃拼资源、拼消耗、粗放式的发展方式,虽然速度有所放缓,但为长远发展打下了更坚实的基础。数字背后的积极变化比数字本身更为重要。我们要善于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中去观察和把握形势,不能片面地就数字评判发展。从今年经济运行的三个特点中可以看到,我们交出了一份“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成绩单。
第一个特点是经济运行平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总体平稳。经济运行增长的季度间波动较小,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二是区域增长比较均衡。三是经济增长的匹配性较好。从国家统计局考核GDP的四个参考指标看,1-11月,我省工业用电量增长1.5%,货运量增长16.2%,税收增长16.9%,贷款增长13.4%,表明我省经济增长仍然处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我们的就业和物价也是平稳的。这种稳是一种更高质量的均衡之稳、协调之稳、坚实之稳。
第二个特点是经济发展的韧性增强。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怕冷不怕热”的特点有所改变,在底盘做大的同时,经济增长的支撑点增多,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发展的潜力和回旋余地更大。一是结构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预计全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2.1:48.9:39.0,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总量突破1万亿元大关;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增产16.6亿斤。从工业结构看,1-11月,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快于重工业增速3.3个百分点,湖北工业结构的老难题“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格局正在改变;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放缓2.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加快3.2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增长13.8%,快于工业平均增速2.9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看,预计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万亿,增长20%左右,其中民间投资增长22.5%左右,占全社会投资比重接近70%;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万亿元,增长12.8%左右,汽车类消费首次超过粮油食品,成为我省第一大消费领域,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业态加快发展,呈现出消费升级的良好态势;全年外贸出口达到260亿美元,增长15%左右,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保持两位数增长。“走出去”步伐加快,东风公司、三环集团、铁四院、华新水泥等实现境外资产重组和重大项目建设的新突破,来鄂投资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新增15家,达到227家。中法合建可持续生态新城项目取得新进展。二是市场主体支撑能力增强。截至11月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到397.6万户,居全国第五位,注册资本(金)总额33851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3.8%。1-11月,全省新增市场主体79.1万户,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2.6万户,同比增长35.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463家。三是创新驱动支撑能力增强。各地高新区、经开区加快发展,武汉东湖高新区实现总收入有望突破8000亿元。全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达到2700家,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在孵科技型企业超过2000家,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00亿元。1-11月,全省技改投资增长22.5%,增速居全国前列。四是区域多点支撑能力增强。“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武汉市生产总值有望跨越万亿大关,宜昌、襄阳有望双双突破3000亿元。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进一步提升。
第三个特点是发展的质效提升。主要是发展的质量更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的惠及人民群众。一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提升。1-10月,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3.7%,高于全国7个百分点;1-11月,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9.8%,税收增长16.9%。武汉市国税收入突破千亿元,成为全国第3个国税收入过千亿元的省会城市。二是民生持续改善。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左右,高于GDP增速。1-10月,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比重达到75%,比上年提升1.6个百分点。在财政支出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继续上调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全省人均养老金水平超过2005年的3倍;调整规范全省公务员津贴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基本到位,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进一步提高。三是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国家下达任务之内。
一年来,我们积极适应新常态,认识早、行动快,应对得比较主动。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着力应对经济下行,千方百计稳增长。面对经济持续下行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早研判,加强工作引导,在一季度形势分析会、半年工作总结会、全省县域经济工作会上,反复强调要坚持“竞进提质、升级增效”不动摇,坚持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不放松,及时就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提出工作要求,着力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研究出台《关于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意见》,推出扩大有效投资、搞活实体经济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时发布“重大专项”计划和首批95个鼓励社会投资项目目录,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抢抓国家重视中西部铁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建设和加快水利建设等重大机遇,精心谋划和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天河机场三期、长江航运中心等加快建设,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武西铁路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切实解决了一批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平稳运行。
二是着力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促改革。坚持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全面推进22项重大专项改革,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大力简政放权,今年再取消省级行政审批事项89项。全面推行“权力清单”、“监管清单”制度,在全国率先确定市县级政府行政审批通用目录。学习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率先在东湖高新区等5个区域开展“负面清单”管理先行试点。实施创新驱动,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十条”,对科技成果类无形资产处置方式和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铁路运输、邮政业、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营改增”纳税企业突破10万户、户均纳税额下降20%。大力推进通关体制改革,长江流域通关一体化提前运行。长江中游城市群四个省会城市签署《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合作协议》,实现公积金异地使用和转移接续,建立城市间公积金中心资金互助调节机制。
三是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坚定不移调结构。坚持把转方式、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着力在激活力、补短板、强实体上下功夫。研究出台支持传统工业改造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外经外贸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推进传统支柱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加快成长,促进结构优化升级。一批重大产业和骨干企业在调结构中发展壮大。80万吨乙烯、武汉联想等53个重大增长点,预计全年新增产值超过1200亿元。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政策措施,引导优势企业参与兼并重组和调整改造,全年淘汰落后产能和小企业关停工作任务全面完成。
四是着力保基本守底线,千方百计惠民生。按照“社会政策要托底”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用于民生的支出,加大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超额完成全年就业任务。着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和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等保障房建设,以及农村公路、安全饮水、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社区养老等惠民工程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对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隐忧我们要保持清醒认识。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依然很大,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持续回落,用电量等先行指标下降较快,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二是实体经济面临诸多困难,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要素成本上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三是财政收入形势严峻,主体税种及地方小税种增长乏力,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大。四是有些干部对新常态不适应、不自觉、跟不上。这些问题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湖北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谋划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准确把握新常态的新要求和湖北新阶段的新特征,自觉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找准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在抢抓机遇、科学发展上展现湖北的新作为。
(一)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湖北发展大势
就面临的困难压力而言,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一是“三大需求”的变化加剧了稳增长、保增长的压力和困难。我省经济投资驱动型特征明显,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虽逐年提升,但占比不高,尤其是外需乏力。这些年,之所以保持较高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投资驱动。随着投资增速减缓,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压力和困难会越来越大,这将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二是我省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层次偏低,产品竞争力不强,经济发展相对粗放,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推动经济粗放式增长向质量效益型集约增长,尤其是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的深度调整,更为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这不仅关系眼前发展,更关系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大趋势。
三是我省经济是速度效益型经济,没有一定速度,效益和质量难以提升,不保持一定的速度,势必加剧财政收支平衡困难,可能影响充分就业,给改善民生带来新的压力和困难,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稳定。如何更好地做大总量、提升质量,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将贯穿新常态的全过程,这对我们的治理能力和调控水平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四是防控局部性风险压力加大。随着增长放缓,各类隐性风险会逐步显现。地方债务、企业债务、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正在显露,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对这些带有趋势性的新特征、新变化,我们务必增强忧患意识。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当前我省“五局汇聚,四期并存”的大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没有改变,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增速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态势也不会改变,湖北仍然处在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更为重要的是,近几年来,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方面,创新工作思路、举措和方法,在促进转型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升级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新的提升,形成了人心思干、人心思进的浓厚发展氛围。只要我们在变化中抢占先机,在不变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