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66
2024年1月
抢抓改革机遇 推动转型发展
在省委十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12月24日)
刚才,鸿忠书记就《中共湖北省委关于深入贯彻X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作了说明,会议结束时还将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领会、全面落实。下面,我着重就今年经济工作情况和明年经济工作部署,讲三点意见。
一、关于今年的经济工作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和严重干旱等自然灾害,在X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X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工作总要求,扎实做好各方面工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进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回顾一年来的经济工作,总的感觉是:困难比预料的多,成绩比预想的好。不但基本保持和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而且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步伐。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经济运行是从低于预定目标、跌破心理预期开始的。经济基本运行轨迹是:一季度下滑较快,二季度站稳脚跟,三季度开始回升,四季度总体向好。经历了一个从低速起步到稳中向好的艰难过程。初步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比一季度回升0.3个百分点,实现连续十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左右,比一季度回升1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左右,比一季度回升0.5个百分点;出口增长15%左右,比一季度回升12.5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左右。可以说,全年目标任务较好完成,经济发展在稳中有进中实现了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和民生的持续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可达到2.5万亿元。伴随着经济总量的突破,一批主要经济指标跃上新台阶,为“建成支点”、做大底盘打下了坚实基础。从增长动力看:三大需求均上了新台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出口总额突破200亿美元。从工业方面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1万亿元,居中部第二位;食品、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支柱产业在转型中进一步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3400亿元。从农业方面看: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总产突破500亿斤,增产11.9亿斤,创历史第二新高;油菜籽产量连续十八年居全国第一位;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全省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1万户,新建成高产农田40万亩。从区域发展方面看:“一主两副”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武汉市生产总值8700亿元,襄阳、宜昌均超过2700亿元,其他市(州)在竞争中也增强了实力。从对外开放方面看:预计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50亿美元左右。来鄂投资的境外全球500强累计达到116家,居中部第一。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线达到25条,居中部首位。从财政金融方面看:预计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2000亿元;新增贷款规模超过3000亿元,居中部第一;直接融资规模接近千亿元。
(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新成效。一是经济结构优化。从产业结构看,钢铁、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轻工业增加值占比创近年来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5%左右,快于工业平均增速3个百分点左右,占工业增加值和生产总值的比重也进一步提升,东湖高新区综合创新能力跃入全国前三甲,其中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第二位。服务业加快发展,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比上年末提高2个百分点;旅游业发展态势喜人,预计全年接待游客4.12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17亿元,分别增长19.7%和22.3%。从投资结构看,1-11月份,民间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2.7%和33.5%,分别快于全省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和7.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8.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从区域结构看,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城市达到9个,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比重达到5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二是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预计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上升为75.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比居中部第一位。1-10月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2%,实现税金增长15.3%,分别高于工业增加值增幅7.5和3.6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三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后劲增强。神龙三厂、武汉80 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武汉通用、城际铁路等一大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武汉高铁站年旅客发送量突破千万人次,天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1500万人次。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对区域布局、生态保护的导向作用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节能减排成效明显。预计全年单位GDP能耗下降4.5%左右,二氧化碳及四项污染物排放量完成年度任务。
(三)居民生活有了新改善。1-11月,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2597亿元,增长12%,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为73.4%,高于全国同期比重。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民收入增速连续4年快于城镇居民。全省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942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2%,住院费用补偿比例达到75%以上。截至11月底,全省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26.52 万套,基本建成19.76万套,提前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任务。
一年来,我们切实加强X和政府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一是加强对形势的研判,着力引导市场和社会预期,以稳信心促稳发展。面对经济下行过快的严峻形势,省委、省政府及时召开一季度和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会,科学研判形势,注重从国内外发展大势和区域发展态势中把握湖北发展的定位,注重在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深化省情认识,注重在复杂形势下把握新机遇,坚定发展信心和决心,及时提出“竞进提质、效速兼取”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工作,在经济下行中不乱方寸,沉着应对,向市场和社会释放了十分积极的信号。
二是利用经济下行形成的倒逼机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以调结构促稳增长。今年是省委、省政府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最多的一年。特别是在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中,省委常委和各位副省级领导,深入基层,加强对调结构、转方式问题的调研,形成了一批针对性、操作性强的调研成果,有力地指导了全省的转型发展。及时研究和出台传统工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促进外贸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加快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三是按照中央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着力放活市场主体,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抓改革促稳增长。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省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286项,比去年减少120项,在全国率先公布省级行政权力目录清单;改革工商登记,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1-11月份,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增长28.6%,其中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49家;加强财政资金整合,推进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着力加强对内对外开放,1-11月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7%,引进省外资金5892亿元,增长18.3%。
四是围绕“保企业、保增长、保运行”,加强对经济运行的调度,以有力的要素保障稳增长。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商,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强化对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11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2033.2亿元,增长16.2%。特别是直接融资步伐加快,预计全年达到950亿元左右。加强对企业用工的支持,帮助企业解决招工难问题。比如:劳动保障部门积极服务联想武汉基地建设,在全省范围内用很短时间帮助招工几千人,受到企业的高度赞赏。保障土地供应,预计全年完成土地利用计划1.19万顷左右,全省252个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优先保障。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五是结合X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转职能、转作风促稳增长。教育实践活动给全省经济发展积蓄了新的能量,各级政府支持市场主体发展的力度更大,转职能、抓落实、促发展的机制更加完善;广大干部的作风更加务实深入,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有了新的提升,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回升向好。
回首今年,最令人振奋的事情是习总书记考察湖北,在湖北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赋予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新使命,提出了“四个着力”、“四个靠”、“五个更”的新要求,为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们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及时作出《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决定》,有力促进了全省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
今年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省上下克难奋进、团结拼搏、改革创新的结果,值得我们倍加珍惜。实践证明,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竞进提质、效速兼取”总要求和各项措施,完全符合中央的精神,切合湖北的实际,是正确的、有力的、有效的。
二、关于当前的经济形势
科学研判形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思考和安排明年的经济工作,不仅要有宽阔的视野,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找准湖北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着力体现湖北发展的战略谋划和务实作为。
首先,要进一步认清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大势和走向。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正处于缓慢复苏的阶段,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发达国家经济虽有所好转,新兴经济体增速却普遍趋缓,对我国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3.6%,略快于今年的2.9%。尽管这一预测还有待观察,但总体上明年的预期有可能会好于今年。从国内看,我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档期,提质增效升级成为发展的主旋律。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确定,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改革创新,向市场和社会发出了明确有力的信号。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国际国内大的发展环境总体对我有利,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仍处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湖北可以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其次,要准确把握湖北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今年视察湖北时,对我省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也有针对性地指出:湖北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必须抓住机遇,努力把湖北建设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争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使湖北经济更好、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后劲更足、实力更强。对习总书记的总体判断和要求,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湖北发展不够,有规模总量问题,更有结构质量问题。一般来讲,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具体到湖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讲,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准确把握工业化快速发展的特征。我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上升时期,正处在爬坡过坎、加快赶超的关键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工业兴则全省兴,工业强则全省强,工业是经济增长的顶梁柱、主支撑。一个时期以来,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普遍高于东部沿海地区,尽管有中央政策倾斜的诸多因素,但根本的还是这一规律在起作用。2012年全国GDP过万亿元的有27个省区市,其中过5万亿元的有3个(广东、江苏、山东),过3万亿元的有1个(浙江),过2万亿元的有7个,湖北还处在“万亿元俱乐部”的第三层次。从这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湖北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工业发展任重道远,必须以更大力度加快做大做强经济总量。二是准确把握“怕冷不怕热”的特征。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需要强力的投资作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经济增长一个带规律的特点就是当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我们就发展的快一些,如果经济不景气,湖北则下行的更快。这其中投资起着关键性作用,投资快则增长快,投资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尽管我们强调扩大消费需求,但由于消费环境、消费政策、消费习惯等多种影响,难以一下子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这样的情况,决定了我们必须抓住投资不放松。三是准确把握结构性矛盾突出的特征。我省结构不优,主要表现为传统产业比重过高,高新技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