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053
2024年1月
以“四水同治”的扎实成效 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在实施“四水同治”加快推进新时代河南水利现代化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8年12月12日)
兴水利、除水害,自古以来都是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利长远的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我省水利事业实现快速发展,为保障水安全、改善水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我省视察指导时,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四张牌”之一,强调既要重视大型水利工程这样的“大动脉”,也要重视田间地头的“毛细血管”。X的十九大把水利摆在九大基础设施网络之首,再次凸显了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推进中原更加出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新时代治水兴水的重大意义,牢记嘱托,不辱使命,在“四水同治”、加快我省水利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塑造优势、赢得未来。
一、提升ZZ站位,增强治水兴水的责任感紧迫感
第一,实施“四水同治”,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出了“治水即治国”的思想,强调要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治水要统筹自然生态的各个要素,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指出要转变治水思路,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方针治水,统筹做好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水同治”,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蕴含着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为做好水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把治水兴水摆在如此重要的位置。水是生命之源,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水是生产之要,人类各项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城市依水而建,工业因水而兴,农业因水而旺。水是生态之基,在整个生态链中属于核心因子、控制性要素,如果没有水,整个生态链就会断裂、消亡。水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载体,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均与河流有关。我省虽然横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但人均水资源量不到400立方米,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73立方米,这两项指标分别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4、1/5,属于极度缺水的省份。我省年均降水量最多的豫南地区达1400多毫米,最少的豫北地区只有600多毫米,降水、径流的年际变化大,且丰枯交替变化频繁、连丰连枯时有发生。同时,我省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滞后问题依然突出,蓄水工程现状供水能力仅占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2%,供水保障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上来,把实施“四水同治”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奋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实现新跨越。
第二,实施“四水同治”,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抓“四水同治”,不仅是重要的水利建设工程,而且是重要的发展工程,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保障。通过高效利用水资源,着力提高水资源要素与其他经济要素的适配性、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就能更好地推动缺水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强化水污染防治,充分发挥水资源管理的刚性约束作用,能够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推动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同时,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又能够提升一个地方的形象,尤其是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也会促进高端产业的集聚。
第三,实施“四水同治”,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水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生活质量、生产发展息息相关,是最重要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治水的关注度、期望值也越来越大。从饮水安全看,喝上更加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