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272


2024年1月
践行新理念续写新篇章 把“五水共治”全面推向“十三五”
在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6年2月29日)
“五水共治”是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建设“两富”“两美”浙江的重大决策。全面推进“五水共治”工作,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围绕“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法建筑带入全面小康”目标,坚持治理存量与优化增量两手发力,加快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完善治水长效机制,加快形成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全省上下同欲、众志成城,“五水共治”工作推进快、攻势猛、成效显
两年多来,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浙商回归联动联手,念好拆、治、归“三字经”,打好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上下一条心、一盘棋、一股劲抓到底,实现了全域全程全民治水,打响了治水转型的“当头炮”,换来了浙江大地江河湖海的新面貌,赢得了广大群众的喝彩声,为推进“两美”浙江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抓治污、攻要害,水环境质量持续优化。水环境质量的好坏是衡量和检验治水成效的核心指标。我们坚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扭住要害,竖起治污水这个“大拇指”,以清“三河”为主要抓手,全面完成消灭垃圾河6500公里的任务,消灭黑臭河超过5100公里,基本清除了“黑、臭、脏”等感观污染,城乡环境得到很大改观。2015年,全省地表水省控断面Ⅲ类以上水质断面比例72.9%,比2013年提高9.1个百分点;劣Ⅴ类占6.8%,比2013年减少5.4个百分点。最直观的感受是垃圾河、黑臭河变成了景观河、风景河,“昔日臭水塘,今日莲花香”的沿岸村庄比比皆是,“山水浙江、诗画江南”的美景正日渐呈现。
抓源头、动真格,倒逼转型见到曙光。“五水共治”能否取得满意成效,最终取决于产业是否实现转型升级。两年多来,我们坚持抓治水就是抓转型,抓治水就得抓转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强力淘汰落后产能,力推工业农业“双转型”,加强重污染行业企业整治,累计关停整治提升特色小行业企业3万多家、养殖场5万多户。坚持“五水共治”与“三改一拆”联动开展,以治水倒逼拆违汰劣,以拆违铲除低小散、根治污染源,累计拆除违法建筑4.7亿平方米,涉及土地46万亩;实施“三改”5.8亿平方米,整理利用土地45万亩,为“换鸟”腾出了“笼子”,为转型提供了空间,为治污创造了条件。2015年,全省规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6.3%、6.9%和6.9%,增幅均高于全省规上工业。生态环境的优势正转化为转型发展、富民惠民的新优势。治水让环境更具优势,一江清水更是引来了一大批浙商回归。
抓工程、强投入,基础保障全面夯实。基础设施是治水成败的关键。以“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为载体,治污、防洪、排涝、供水、节水统筹推进。加大治水工程建设投入,2014和2015两年全省“五水共治”重点项目共计投资近2000亿元,各级压缩下来的“三公”经费全部用于治水。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200多座,海塘河堤加固1000多公里,雨水管网建成3000多公里,供水管网新建4000多公里,雨水收集系统1万多处,清淤排水管网近4万公里,在全国率先实现所有建制镇都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水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群众用水安全保障不断加强,防洪排涝能力不断提高,成功经受了强台风“灿鸿”的严峻考验,为全省广大人民提供了坚实的安全保障。更多资料+微信:
抓制度、立规矩,长效机制日趋健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制度不能长远。坚持以依法治水为主线,以建立健全治水工作体系为切入点,力推治水法治化、规范化、常态化。建立了省、市、县三级上下对应、层层衔接的“五水共治”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省、市、县、乡(镇)、村(社区)五级联动、纵向到底的河长架构,建立了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化的投资体系,组建了技术服务团、市民监督团、治水队、护水队、义工服务队、志愿者等参与监督服务的队伍,全民参与局面初步形成,为“五水共治”持续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更多资料+ 微信:
抓合力、造氛围,治水理念深入人心。各级X委、政府牵头抓总,立军令状、签责任书,挂图作战、对表落实,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人大政协冲上一线,发挥职能作用,协力推动“五水共治”工作。各民主X派及群团组织、驻浙部队和武警官兵、社会各界、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踊跃参与。各新闻媒体开设专题栏目,重点聚焦治水拆违,进行公开曝光和亮丑揭短,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作用。X委政府主导治水、人大政协协助治水、社会各方参与治水的良好格局已经形成。
两年多来的治水实践,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治水关乎生态、关乎转型、关乎民生、关乎全局,牵一发而动全身,抓“五水共治”就是打浙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的“基础桩”,就是演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头戏”。
一是一张蓝图、一以贯之,“五水共治”是贯彻“两山”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两山”重要思想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思想、标志性观点和代表性论断,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要创新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引。践行“两山”重要思想必须有具体的抓手、创新的载体、有力的举措,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五水共治”以治理水环境质量为切入口,以修复生态环境为重要目标,以倒逼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根本方向,契合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本质要求。实践表明,“五水共治”治出了秀水美景、治出了发展后劲,绿水青山重回浙江大地,沉睡的山水资源正日益显现出经济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纲举目张、带动全局,“五水共治”是治省兴省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旨在修复江河湖溪、重构生态系统、倒逼经济转型、提升生活品质,牵动着经济、ZZ、文化、社会、生态和X建各个方面,切中了破解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千头万绪工作的“牛鼻子”。抓治水就是抓有效投资促转型,就是抓社会治理促平安,就是抓现代文明树新风,就是抓绿色发展优环境,就是抓干部队伍转作风。实践证明,“五水共治”是新形势下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是纲举目张的突破口,是治省兴省理念方式的一次重大提升。
三是撕开口子、精准施策,“五水共治”是倒逼转型的铁腕重拳。加快转型升级是把握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由之路,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路在何方?这些年的探索给出了一个答案。治水就是浙江倒逼转型升级的独门秘笈、关键一招、管用之法。治水对污染企业釜底抽薪,对落后产能猛药去疴,为医治制约转型升级的顽症痼疾找到了灵丹妙药,为破解多年久拖不决、久攻不克的发展难题找到了治本之策。实践证明,以治水为突破口,以浙商回归、“三改一拆”等为主要招法的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正有力推动浙江产业发展迈向中高端,加快实现浙江经济“浴火重生”、“凤凰涅槃”、“破茧化蝶”。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四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五水共治”是百姓点赞的最大惠民工程。生态文明是当今世界之潮流,绿水青山是民心民意之所向。近些年来,生态问题特别是水的问题,老百姓反映最突出、期盼最强烈。水之殇,成为民之痛;水之净,成为民之愿;水之美,成为民之盼。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五水共治”切中时弊、顺乎民意,事关当前、关乎子孙。“五水共治”一经部署,就形成广泛共识,百姓人人点赞,工作势如破竹。浙江以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实实在在成效,治出了全民共享的“生态红利”,赢得了广大群众的高度赞誉。2014年、2015年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均达96%以上。
五是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五水共治”是协调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探索。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要求我们用统筹的思想、系统的思维来抓好“五水共治”,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保护、系统修复。“五水共治”灵魂在“共”。“五水共治”涉及面广、综合性强,不可能就水论水、单兵突进就能实现。在治理过程中,要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做到治污水与抓其他“四水”同步开展、城乡协调并进,陆海整体联动,岸上岸下标本兼治,跨行政区全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堵齐抓共推,大力整治以雾霾为重点的大气污染,全面启动土壤治理工作,加强城乡交通建设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