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645


2024年1月
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1年1月13日)
同志们:
  这次全委会和经济工作会议,回顾总结“十一五”的建设成就,谋篇布局“十二五”的发展规划,是一个全局性的、谋划长远、决定未来的极其重要的会议。刚才,立祥同志作了重要讲话,大家要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个问题。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简要回顾
  “十一五”是大同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一个依赖“多小散乱”粗放经营模式的煤炭经济走到了发展尽头,一个曾经演绎过无数辉煌的北魏之都迷失了文化方向,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在巨大历史欠账下颓然无力,失去了昔日的魅力。我们在艰难中抢抓机遇,在绝境中寻求生存,在危机中重塑形象,在重压中打造基础。
  “十一五”期间,在金融危机和煤炭兼并重组的双重压力下,我们保持了经济平稳增长。据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由376亿元增长到700亿元,平均增长10.51%;工业增加值由154亿元增长到260亿元,平均增长10.96%;财政总收入实现翻番,由61.99亿元增长到138.42亿元,平均增长17.43%;一般预算收入翻1.5番,由20.42亿元增长到55.17亿元,平均增长21.99%;固定资产投资接近翻两番,由145亿元增长到544亿元,平均增长3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33亿元增长到314亿元,平均增长1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526元增长到16044元,平均增长13.4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464元增长到3948元,平均增长10%。
  这是自己的坐标,自己与自己比的纵向坐标。纵向看历史,横向看水平。“十五”末,大同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在第5位,“十一五”末,倒退了二位、三位,财政总收入排在第7位,一般预算收入排在第8位。“十一五”期间,我们在转型发展、招商引资、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没有重大突破,经济增长点不多,应当说,这是“十一五”一个很大的问题。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若干重要的历史节点。在这样的节点上,何去何从是事关其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没有一面鲜明的旗帜,没有一个良好的愿景,城市的发展就没有未来。这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定位问题,在沧海横流中抢占制高点的问题。战略就是纲举目张,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抓住最关键的因素。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方方面面,如果面面俱到,平均用力,就会在全球城市体系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十一五”期间,我们重整河山,站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核心优势与发展方向。
  ——我们提出“一轴双城、古今兼顾”特色化城市发展战略,展开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古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建改造城市道路121条、桥梁38座、总长300公里,投资123亿元。古城保护、拆迁安置60亿元。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变化,提高了大同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和竞争力,成为大同未来发展的旗帜和招牌。任何区域、任何城市的发展都要讲大势,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时势造发展。城市的巨大变化造就了大同的时势。短短三年,被专家称为“大同模式”的“一轴双城”已引起国内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南华早报》、德国之声电台、英国BBC、《了望东方周刊》、《环球时报》、《南方周末》、国内各大网站等数百家新闻媒体,对“大同模式”给予了大量报道,免费为大同作了形象宣传。众多央企、民企大集团、大公司看好大同的未来,凝聚造就了大同“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大势。更多资料+微信:nuo180 914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大同的新区建设和古城保护是在财政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起步的。我们是吃饭甚至是讨饭财政,没有钱搞建设。我们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机遇,争取中央资金138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争取5条、总里程395公里高速公路的投资200多亿元;争取银行低息信贷支持近100亿元,白手起家,无中生有,靠胆略、才智开创了新天地,抢抓了发展机遇。
  ——我们提出了平台承载、集群推进园区化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建设了六大园区,为未来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招商引资是靠园区平台集聚的优势引来的,不是口号喊出来的。我们几十年招商引资没有大突破,一个根本原因就在于平台空间狭小,一个仅6平方公里的开发区也没有形成富集生产要素的优势。我们按照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原则,规划、建设了装备制造、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循环经济、冶金管材等园区,为招商打基础,为转型筑平台,为未来谋发展。
——我们提出绿色崛起、环境优先、生态化环境发展战略,实现了建设省级园林城市的目标,迈开了向全国园林城市进军的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城市绿化投资22亿元,新增绿化面积128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投资20亿元,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040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了87%;污水处理投资5亿元,新建配套管网357公里,污水处理率由49%达到78.2%;城市气化率由75%提升到95%;供水管网投资4.19亿元,供水普及率达98%以上;环卫基础设施投入5.1亿元,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我们提出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品牌化文化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文化之城、休闲之都、朝圣之地,构建文化旅游大产业。我们从国际文化旅游发展经验中找规律,从全国文化旅游市场中找定位,从文化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中找方向,提出“一主两翼”的文化旅游构架。云冈大景区建设、名城古都保护、北岳恒山整治都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大古都的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我们提出高效集约、龙头带动现代化农业发展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高效化、集约化。“十一五”期间,设施农业由1万亩突破8万亩,龙头企业由80户增长到135户。
  ——我们提出高点起步、适度超前的人本化社会发展战略,大规模推进民生建设工程。“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安置房工程582万平方米、65460套,总投资100亿元;开工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458所、建设面积211万平方米,总投资30亿元;开工建设市级医院、卫生学校、疾病预防等10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