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8655
2024年1月
在企业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2年)
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主体。如何推动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既是企业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也是政府和各部门需要研究的课题。今天召开这次企业代表座谈会,主要目的就是加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以及生产经营中有哪些困难和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以推动全市企业健康快速发展。刚才,各位企业代表提出了很多好的意见和建议。比如,如何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加强行业自律的问题、如何把政府的决策、信息尽快传递到企业,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用水、用地、人才、资金问题等等。对各企业提出的问题,请市政府主管秘书长牵头,组织相关部门认真梳理研究,逐一拿出解决的办法,尽最大努力帮助企业解决,支持企业尽快做大做强。同时,企业家们也要明白一点,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制经济,对违法违规行为,政府必须要监管,不监管、不处理就是不作为。对于依法依规经营的企业,政府能扶持的就要尽力扶持、大力扶持。长期以来,我对工业非常有感情,与企业家们沟通的也比较多,对企业家的艰难和辛苦非常理解。下面,我讲几点意见,和大家作一交流。
一、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
工业强市对沧州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这是实现沧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沿海强市、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我们也具备了建设工业强市的客观条件。工业强市,就是要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体系,也就是说,不仅规模要大,而且竞争能力要强,发展水平要高。要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让工业成为全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特别是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上,要把发展工业放在重要位置,力争在全市工业中占有较大的份额,中心城区经济在全省名列前茅。这既是工业强市的内涵,也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培育一大批销售收入大、创新能力强的优势骨干企业和规模企业,以优势骨干企业引领行业发展,提高产业的聚集度,进一步扩大工业经济规模,提升工业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更好地发挥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
(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是加快沧州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做到同步推进、同步提高。沧州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中期阶段,必须把加速工业化作为“三化”的龙头,因为工业化不仅可以带动城镇化,而且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从沧州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来看,推进城镇化必须要以产业发展为依托,通过产业发展增加就业、聚集人口、壮大城市规模。目前,我市城市化率只有43%,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城镇化建设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加快城镇化进程,必须坚持一手抓城市建设,一手抓城市经济。城市建设,可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品味,但是对聚集人口的作用不大。十多年前,沧州市区人口大约是50万,而这次人口普查显示,市区常住人口还是50多万。城镇化快速推进的10年间,沧州市区人口没有明显的增长,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心城区产业规模小,没有形成比较强大的工业体系,缺乏一批能够大规模吸纳人口的大企业、大集团。沧州和香港、北京等国际大都市不同,香港是亚洲的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购物中心,北京是全国的ZZ中心、文化中心、北方的经济中心,香港、北京等大都市可以通过发展服务业把城市支撑起来。而沧州不具备三产立市的基础和条件,可以说,没有工业的发展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产业的扩张,发展服务业也就失去了依托。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一手抓工业、一手抓服务业”的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思路,通过发展工业聚集产业、促进就业、吸纳人口,并带动服务业发展,从而形成“二产带三产,三产促二产”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按照这一思路抓下去,中心城区经济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此外,解决农业现代化的问题,也要靠发展工业和服务业,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