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319


2024年1月
在全省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2021年4月15日,根据录音整理)
同志们:
在全省推进生态安全基础建设和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召开全省矿山智能化建设推进会,主要目的是交流经验、启发思维、推动全省矿山智能化建设上水平、上台阶。2019年省应急厅印发了《加强全省矿山企业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提升矿山智能化水平作为矿山本质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选取金川公司、酒钢集团、靖远煤电集团、华亭煤业集团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试点企业在矿山智能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新突破,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为全省矿山企业智能化建设树立了典范、提供了样板。通过参观酒钢集团公司西沟矿,我们看到了矿山企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改造的成效,也对矿山智能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推进矿山智能化建设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矿山智能化改造建设是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
安全生产依附于生产,不可能脱离生产过程而独立存在,自人类有生产实践活动以来就有安全生产,这是永恒的课题。进入工业革命后,机器大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安全生产问题更加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也曾发生多起百人以上的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教训非常惨痛。煤矿生产从炮采、机采、综采到今天的智能化开采,每一次技术进步都会使安全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煤矿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实践证明,技术进步是提升安全生产水平的根本动力,也是治本之策。
今天我们参观的西沟矿是智能化采矿的一个示范项目,从西沟矿的实践看,实施矿山智能化建设不仅是实现矿山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必由之路,而且也具有多种效应:一是安全效益。生产过程中人是最积极的因素,但同时也是最不稳定的因素。生产安全事故大都与违规指挥、违章操作有关,真正偶发性事故很少,但从人的生物特性来看。即使工人责任心再强,敬业精神再高,也难免有疲劳和打盹的时候。通过智能化改造,用机器人取代一线工人,用智能控制系统取代安全管理人员,最大程度减少人为因素影响,确保生产过程稳定有序,就能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二是经济效益。追求效益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要实现效益增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加附加值。另一种是运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管理方式,降低运营成本。对矿山企业来讲,产品就是矿石,其竞争力很大程度是由先天矿石品位决定,后天是无法改变的。因此要提高经济效益,只能从降低运营成本上考虑,而劳动力成本作为运营成本的重要部分,占比越来越大。现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已消耗殆尽,加上井下环境差、劳动强度大,矿山企业普遍存在井下作业人员年龄大、学历低、招工难问题。通过智能化改造建设,首先能够减少井下危险环境作业人员,降低人工成本,解决用工不足的问题;其次能够集中有限的人力资源,发挥应有作用,提高生产效率。智能化改造建设虽然前期投入巨大,但从长远来看,后期发挥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前期投资,投入产出比很高。三是生态效益。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必须严格遵循。只讲经济效益不讲生态效益,企业就没有履行应尽的社会职责,企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矿山生产本身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渣、粉尘、废水、废气等都会不同程度造成大气、地下水和土壤污染。通过矿山智能化改造,建设废水指标实时监测与控制、尾矿充填自动化控制与最优化调控、尾矿输送安全监测等系统,可实现废水高效循环利用、尾矿填充利用率提高,尾矿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最终达到废水资源无害化与零排放,生态效益显而易见。四是社会效益。一个行业发展的好不好,职业荣誉感是重要的评价标准。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不仅是因为脑力劳动者处于统治或管理层,有较高的收入水平,也因为白领可以在优良的环境中工作,因而比较体面。煤矿和矿山受地湿和通风条件影响工作环境差,地处偏远山区生活环境差,过去一直称煤矿工人为“煤黑子”,就是对煤炭行业的真实写照。现在年轻人就业选择多,矿山企业大部分出现招工难、用工难的情况,很大程度也与职业荣誉感不强有关系。通过矿山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方面能够为一线工作人员提供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智能化减人换人,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待遇保障,让矿山行业从业人员可以穿着整洁的服装,通过远程或网上操控设备完成采矿、运输、破碎等各环节的工作,不仅在收入上有获得感,而且在精神上有荣誉感,真正受到尊重。
智能化改造带来的四重效益充分证明,矿山智能化改造大有可为、势在必行。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一定要认清形势,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更多资料+微信:nuo 180914
二、矿产企业要加快智能化改造建设
智能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