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680
2024年1月
争当中心城市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宿豫区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3年11月2日)
这次来宿豫调研,可以说是在特殊的背景和特殊的节点下进行的一次特殊的调研。所谓特殊的背景,是因为前不久市委、市政府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对城市结构作了优化布局调整,提出了要打造“一轴两副九市”的“129”城镇空间结构体系,宿豫作为中心城市发展轴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抢抓机遇,找准定位,顺势而上,实现跨越发展,想和大家一起来商量商量;所谓特殊的节点,是因为宿豫的X政主官刚刚上任不久,来看看新班子工作运行的情况。同时,新班子上任也正处在宿豫冲刺率先小康目标的关键时期,小康创建不能大意;所谓特殊的调研,是因为前段时期针对市区区划的调整和一些政策的出台,我们也听到了一些声音,有人认为宿豫在中心城市的地位有所下降,正在被“边缘化”,这次来调研也是和大家交换交换思想,谈谈市委、市政府对宿豫发展的定位和期望。
会前,我们实地考察了宿豫部分经济社会发展现场。刚才,晓伟和士武汇报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有关同志作了发言,讲得都很好。应该说,近年来,宿豫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经济社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总结一下,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发展目标十分明确。紧紧围绕在全市“率先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细化任务,落实责任,加快推进。目前,25个小康指标中已有24个指标达到省定目标值或序时进度,今年有望率先达到省定2003版小康标准。二是经济总量持续攀升。2012年,宿豫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3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15亿元,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城镇化率达54.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3.8个百分点。三是工业质态显著提升。百威英博、中亚特钢、翔盛高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相继落户,上市企业集聚区加快建设,新材料、光伏新能源等“六大百亿级产业”快速扩张,建成一批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院士工作站,以工业为特色的区域性产业板块正在加速形成。四是民计民生稳步改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有序推进,特别是三甲级中医院、宿迁动物园等重点项目成功运营,进一步完善了中心城市功能配套,老百姓从发展中也分享到越来越多的实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市委、市政府每次作出重大战略调整和布局优化时,宿豫全区上下都能顾大局、识大体,不讲条件,不打折扣,坚决贯彻,严格执行,为中心城市乃至全市的跨越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3年8月,市委对宿豫区X政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调整。晓伟和士武到位以后,以晓伟为班长的新的领导班子,在坚持历届区委发展思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工作部署,围绕年度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小康建设。总的感觉是对市委、市政府的要求领会得好、行动得快,而且措施非常实在。特别是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排出了51家重点企业,围绕到“十二五”末确定的发展目标,逐一逐个指导落实具体项目,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在推进小城市和特色镇建设方面,对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理解和工作的把握非常精准;同时,在组织开展“下基层、办实事”,以及提升机关工作效能、激发各级干部干事热情等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富有创新、卓有成效的办法,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对宿豫发展呈现出的新气象、新变化,市委是充分肯定的,对宿豫新的领导班子也是满意的。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与周边兄弟县区比、与新形势下的新任务比,宿豫的发展也还存在着一些矛盾问题和薄弱环节。刚才,晓伟在汇报当中从五个方面作了分析,我认为分析是比较深刻、到位的。下面我再点几个方面:一是综合实力还不够强。2012年,宿豫地区生产总值在全省54个区中位于第43位、在苏北16个区中位于第9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位于全省第46位、苏北第12位。2013年1~9月份,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两项指标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速,都处在三县两区末位。二是乡镇发展较为滞后。201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前30强乡镇(街道)中,宿豫都仅有1个,而在全市后30名中,宿豫分别占了7个和9个。在上半年全市乡镇考核中,乡镇财政总收入等指标与其他县区乡镇的差距还有拉大的趋势。三是民生改善任务艰巨。2012年,宿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人分别比苏北平均水平少4197元和988元。目前,仍有34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7.6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四是干部精神状态有所弱化。宿豫的干部素有战斗力强、精神状态好等鲜明特质,但也发现当前有少数干部“精气神”弱化的迹象,表现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够,危机感、畏惧心不强,在推动工作面前抓得不实,在发展困难面前被动应付,在突发事件面前应对不力。我一直讲,我们宿迁不靠江、不靠海、不靠高铁,没有好的矿产资源,没有好的产业基础,没有好的城市形态,没有好的人口集聚,要发展只能靠“两条”,一是靠干部的“精气神”,不等不靠不要,敢试敢闯;二靠持续不断的改革创新,遇河架桥、逢山开路,即使有再大的困难我们也不怕,再多的矛盾我们都有办法,再多的问题我们都能化解。但对照这一要求,宿迁的干部包括宿豫的干部,精神状态还要再加把劲,否则,就会影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影响整体干事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对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大家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整改。
近一阶段,针对市区区划调整和“129”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宿豫少数干部群众认为中心城市未来发展的重点就是东南方向,就是重点抓宿城区、洋河新区和泗阳城区,宿豫区正在被“边缘化”。这样的认识,是对市委、市政府决策的片面解读和错误理解。恰恰相反,市区区划调整和中心城市“129”发展战略的实施,对宿豫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重大机遇,减轻了宿豫的发展负担,拓展了宿豫的发展空间。刚才,晓伟同志提出“拳头”这个概念,我觉得很中听。划出去几个乡镇,宿豫区域板块形似一个“拳头”,这样可以攥紧“拳头”集聚发展,根本不存在没有发展空间的问题。另外,“129”发展战略中的中心城市发展轴不仅仅是在运河南岸,而是沿着运河走向展开,宿迁高新区、仰化镇、大兴镇、丁嘴镇等整个宿豫东南地区都处在规划区、辐射区,都将直接受益,这也是当初小城市为什么不选大兴的重要原因。同时,为了带动宿豫北部发展,我们把小城市核心镇选在来龙,并将保安和侍岭纳入一体规划,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极。应该说,这样的布局形成了南北的良性互动和有机呼应,使得整个宿豫区发展的大棋局活了起来。此外,市里还正在积极谋划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不少都与宿豫密切相关。对于市委、市政府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只有中心城市每个组团都能发展得很快、都能发展得很好,中心城市才能真正做大做强。因此,市委、市政府对各个组团的发展决不会厚此薄彼、亲疏有别,宿豫始终是中心城市重要组成部分和不可或缺的增长极。对此,大家不仅不要有任何疑惑、疑虑,还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中心城市新一轮大发展中占据先机、拔得头筹。刚才,晓伟同志提出到2015年,宿豫区要实现“1231”的目标(即,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达到1万美元,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中心城市半壁江山;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中心城市达到三分天下有其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苏北16个区中排名进入第一方阵),特别还相应了提出“五率”在全市领先的质量目标,提得很好,很有雄心,也很振奋人心,符合市委提出的统筹“三大发展”、推进“九比竞赛”的要求,非常了不起,摆脱了过去只提总量目标,不提质量目标的做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按目前调整之后的区划,认真分析一下各项目标,应该说,既有希望、有可能,也有差距、有压力。关于人均GDP指标,2012年宿豫区人均GDP为45961元,为新目标的75.1%。虽仍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保持目前增速,实现难度不大。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中心城市占比,从近年来占比情况上看,2010年为26%,2011年为66.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