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9819


2024年1月
着力加强软环境建设助推新一轮振兴发展
在吉林省软环境建设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5月10日)
软环境是生产力。抓软环境建设,就是抓生产力发展。吉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振兴以来,我省不断加大软环境整治力度,出台了开展软环境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政策意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取得了扎实成效,为吉林振兴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省软环境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深入查摆、深化认识,切实把软环境建设作为一场攻坚战和持久战,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着力破解要素流动不畅、营商成本过高、投资回报较低、人才流出等突出问题,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和营商环境,提高吉林发展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一、打造理念先进、开放开明的思想环境
我省拥有良好的自然生态、ZZ生态,还需要良好的经济生态。软环境的好坏,是经济生态优劣的重要标志。能不能补齐软环境这个“短板”,打造理念先进、开放开明的思想环境,是构建良好经济生态的重大任务,是对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严峻考验。
要转变思想观念。从吉林来看,软环境不优,观念是最大障碍,主要是“官”的思想、“管”的意识、“关”的理念比较浓厚。这些观念不改变,软环境难以“硬起来”,必须下猛药、出重拳,才能见成效。一要找准软环境不优的思想根源。结合实际,从破除理念障碍入手.坚决打破保守僵化思想、看摊守业意识,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彻底荡涤陈旧、腐朽、落后等观念,把转变观念作为软环境建设的突破口,打牢思想根基。二要树立“人人都是软环境”的理念。每名机关干部都要破除“软环境与己无关”的错误思想,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成为吉林软环境的“代言人”要提振干事创业激情。无论是东北还是吉林,由于土地等自然资源丰富,人们小富即安,创新创业意识不强,不求大事业,没有大追求,大多四平八稳,看摊守业。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振兴发展面临许多两难甚至多难的问题,我们等不起、慢不得。一要主动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绝不能借口约束收紧、要求提高,就拖拖拉拉、无所事事,必须保持积极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盯紧目标不放松,全力为投资者架桥铺路、排忧解难。二要倒逼作为。过去乱作为突出,现在不作为、慢作为凸显,这也是变相腐败。省里已经出台问责办法,对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43种情形作了具体规定,每位干部都要主动担起责任,切不可因为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而受到惩处。要通过倒通机制、能上能下等途径,严格考核奖惩,对于破坏、影响软环境的干部必须严肃追责,绝不允许当“太平官”混日子。
要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软环境不好、服务跟不上,与处理不好政商关系密切相关。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提出了“亲”和“清”的明确要求。我省各地、各部门必须吃透精神、落到实处。一要划出底线。省里正在研究相关措施办法,对政商关系进行科学界定、划好底线,要明确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使各级干部好操作、勇作为。二要消除顾虑。各级领导干部只要自身过得硬,就没有必要担心什么,要全心全意抓好软环境建设。要理直气壮地与企业家接触,而不是与企业绝缘,要带着感情为企业服好务,把服务做到企业家的心坎上。更多资料+微信:
二、打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体制环境
加强制度建设,是改善软环境的治本之策,与发达地区相比,我省软环境的最大软肋,就是制度不健全、执行中走样、随意性较大。这与我省传统的体制机制密切相关。吉林作为计划经济进入最早、退出最晚,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制度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制度有效供给仍然不足,计划经济的思维方式和体制痕迹仍然较重。为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改革创新,营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的体制环境。
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这是政府自我革命的关键一招,也是完善体制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省有的地方政府看重的只是放了多少权,但对于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服务对象是否满意、投资者是否便利,关注明显不够。要改变这种现状,一要围绕群众需求放权。国务院刚刚召开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吉林省一定要认真落实国家要求,组织开展新一轮改革,紧跟企业需求、群众感受做好放权工作,把简政放权的着眼点放在服务对象上。下放权力,要提前对基层的求接能力进行科学评估,确保下面能承接、有效果,绝不是一放了之;对涉及综合审批事项等权力的下放,要做到同步下放,不能因一个环节权力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