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日新月异”系列№10276
2024年1月
切实把治蜀兴川方略 转化为推进“两个跨越”的生动实践
在省委X校2014年春季主体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2014年3月4日)
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着眼X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两个一百年”目标,开创性地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征程。省委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从四川实际、阶段特征和长远目标出发,审时度势、站高谋远,遵循规律、科学布局,形成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治蜀兴川方略:把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作为工作指导思想,把“两个跨越”作为奋斗目标,把多点多极支撑作为战略总揽,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把厉行法治作为治本之策,把尚贤纳才作为坚强保障。这既是基于对世情国情省情的清醒认知,也是对历届省委治蜀兴川方略的继承发展,集中体现了新一届省委总揽全局、运筹帷幄的ZZ智慧,凝结彰显了全川儿女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的共同追求。各级领导班子和广大X员干部要深刻领会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自觉肩负贯彻落实的使命责任,切实把治蜀兴川方略转化为推动四川跨越发展的生动实践。
一、深刻把握治蜀兴川方略的时代背景和省情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四川发展日新月异。清醒认识和科学把握宏观环境和省情变化,是治蜀兴川方略形成的逻辑前提。
第一,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基本省情。与全国一样,过去30多年是四川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从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看,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任务依然很重。东明书记在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指出,“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总体发展水平较低。2013年GDP总量虽居全国第8位,但人均居第24位,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7.44%。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2013年城镇化率44.9%,比全国低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44.8%;非农产值比重比全国低3个百分点,其中三产增加值比重比全国低10个百分点。三是区域差距突出。2013年,成都GDP占全省的33.1%,其他20个市州,GDP过千亿的只有10个,没有一个超过2000亿;城市人口过百万的只有3个,县级行政区建市比例仅占7.65%。四是经济驱动力不足。201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仅为15.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多个百分点;中央转移支付资金占全省各级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53.9%,地方财政的支撑能力还比较薄弱;科技创新贡献率为48%,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
第二,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一是依靠区域首位度集聚要素资源的竞争优势难以为继。四川特别是成都作为历史形成和国家布局的西部重镇,长期以来具有发展的领先优势和较高的首位度。与西部大开发初期相比,四川经济虽快速增长,但总体地位却呈下降趋势,2013年四川GDP占西部的份额20.8%,较2000年下降2个百分点;作为主要竞争城市,成都GDP与重庆之比,从82.4%下降为72%,绝对差从280亿扩大到3548亿。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建设,重庆地位还将进一步跃升;西安率先承办丝绸之路博览会,抢占了先机;南宁与东盟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本在西部的配置竞争将更加激烈。二是依靠举国支持和政府高负债加速投资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四川这些年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全川干部群众付出的非凡努力,也得益于灾后重建的投资拉动和举国上下的倾力支持。2008—2011年的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41130个重建项目投入资金达1.7万亿,6个重灾市州GDP总值接近翻番,带动四川GDP翻番、突破2万亿。全省政府直接负债从1999年的517亿,增加到2013年的6762亿,负债与GDP的比率也从1:7.18上升到1:3.88。随着大规模重建结束和国家政策收紧,依靠政府投资促进增长的空间越来越窄。三是依靠资源大规模开发壮大工业规模的路径难以为继。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功不可没。目前我省七大产业总产值中,矿产资源和水资源采掘业占14.9%、原材料加工业占3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耗能产业占比达35.6%,超全国平均水平3.5个百分点。据测算,按照现行开发强度,煤炭资源将在35年后开采完,天然气资源仅能用43年。在消化落后产能、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依靠资源开发壮大工业规模难度加大。四是“三高一低”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目前,全省16个市州已无水环境容量,9个市州已无大气环境容量。到“十二五”末,全省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排放总量将较2010年分别增加12%、36%、29%,大面积持续雾霾敲响了警钟。我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近年来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不同程度出现“用工荒”问题,而且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用工成本优势逐渐衰减。
第三,科学发展亟待培育新的比较竞争优势。经济转型倒逼发展动力重塑,在传统优势弱化情况下,迫切需要科学审视发展动力新变化。投资依然是发展的主引擎,但投资结构将出现新变化。新的投资格局正在孕育:一是以城镇化为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未来10年我省将有2500多万农民和农民工需要完成彻底的市民化,按中科院“城镇化人均公共成本14万元”测算,将带来近4万亿的投资需求;二是小康进展加快和城市人口规模扩张催生的服务业投资需求,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迎来黄金十年;三是全面的转型发展倒逼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3D打印、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将改变旧有的生产方式和营商模式。对外开放依然是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开放的重心将出现新变化。成都外国领事机构全国第三,西博会投资、贸易、外交三个国家级平台,有转化为四川实施充分开放合作的巨大潜力;广西、云南等省外向通道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对外开放格局,有竞争也有机遇。对外开放要实现由单向引资向综合引资、引智、引技、引制转变,由单一的开放窗口建设向注重政府间高层次合作平台建设转变,由致力于对外通道建设向外向经济带打造转变。改革依然是不竭的内生动力,但改革的重点将出现新变化。持续改革带来的红利仍然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但新的改革红利将主要集中于制度创新和能力提升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和公共产品均衡有效配置等方面。
二、深刻把握多点多极支撑的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
东明书记指出,综观国内外发展,多点多极支撑是发达国家、地区的普遍特征和经验总结。四川区域发展差异明显,单极支撑格局突出。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对于优化全省重大产业和城镇布局,全方位激发各地发展活力,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践价值和战略意义。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大体经历了思想的提出、战略的确立和战略的实践三个阶段。从一年的实践来看:一是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近年来特别是X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出发,启动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顺应了国家发展战略需要,首位城市的提升,有利于巩固四川在西部的领先地位;各市州的次级突破,有利于四川在国家开放格局和战略布局中抢占优势竞争位置;县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利于改变我省非均衡发展格局,进一步夯实底部基础。二是符合四川省情和发展规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目的是形成成都核心增长极引领、更多新兴增长极共同支撑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有利于解决四川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这一主要矛盾,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一突出问题,有利于推进经济合作和竞争主体从单一城市转向城市群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民生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抓住了四川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牛鼻子”。三是激发了各地竞相发展的激情。2013年是推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注重战略实施的顶层设计,强化组织领导、规划引领和政策支持,连续出台了抓投资、促工业、扩消费、推进城镇化4个“8条措施”。2013年,绵阳、南充、泸州跨入百万人口城市行列,全省GDP过千亿的市州新增3个,过百亿的县(市、区)新增12个。
(二)深化战略支撑的重大问题。
第一,关于战略方向的问题。核心是塑造区域发展新版图。从经济发展上看,一方面要加快发展、做大总量,在继续巩固扩大成都在西部乃至全国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加快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另一方面要把转型发展作为后发赶超的重大机制,加快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生态功能区、“两型”发展示范区的建设。从功能格局上看,一方面全力推动成都从产业结构到城市功能的全面转型,加快西部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建设,进一步提高在西部省会城市的首位度,提升要素资源集纳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从松散的城市关系向功能互补、错位竞争、集群发展、合作共赢的城市新格局转变。加快形成以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支撑、中等城市为骨干、小城镇为基础,布局合理、形态适宜、层级清晰、功能完善的现代城镇体系,重塑城镇和区域发展版图。从战略效应上看,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有利于形成首位城市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多极化发展效应。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将形成显著的集聚效应或极化效应,推进区域产业和人口集聚,形成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增长极的形成,又将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形成显著的扩散效应,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关于战略突破的问题。一要乘开放大势提升战略竞争力。主动对接国家“两带一路”开放布局,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国际化,全面提高四川的国际影响力、投资贸易便利度和要素竞争优势,联动推进城市、产业、企业、人才国际化和营商环境国际化。二要借转型大势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努力建设战略资源开发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西部金融、商贸、物流中心。三要顺改革大势提升比较优势。全力争取天府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积极争创成都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提升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法生态科技园合作层次,建设一批中外合作产业园区,培育一批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
第三,关于战略重点的问题。一要全面提升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水平。我省钛、钒、页岩气储量和水能可开发量分别占全国的87%、40%、20.5%、27%,均居全国首位,天然气储量占全国四分之一。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升级发展,促进产业(品)链条的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提升资源开发深度和附加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所在地加快发展。二要切实把人力资源优势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