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在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的讲话: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路径
黄奇帆
(2025年7月23日)
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要求直击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痛点堵点,将极大释放新一轮改革红利,从而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奠定基础。建议加强统筹协调、系统集成,推动相关改革落地见效。【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 o180914,会 员享受50万+最新公文资料,日日更新】
X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乡融合进展突出:一是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53.10%提升到2024年的67%,十二年间提高了13.9个百分点。二是经过艰苦努力,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三是2024年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收入比值达到2.34:1,较2013年的3.03:1有明显的下行,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然而,城乡融合发展不足、城乡差距过大、农民收入偏低等问题仍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中国现有6亿农民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左右,月收入不足1000元;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长期处在42%左右,发展中国家在50%以上,发达国家能达到60%,中国在这一指标上却比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还低近10个点。城乡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收入偏低,如果这6亿农民人均年收入能从1万元增加到3万元,那整个农民群体每年就能增加12万亿元收入,甚至13万亿元,就能够占到中国130多万亿元GDP的10个百分点,使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从42%上升到52%,这将是城乡融合的关键所在。
中国农村之所以贫困,农民人均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在于土地不够。在中国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下,胡焕庸线两边自然资源和气候差异显著,导致可耕种土地面积和居住人口的巨大差异。该线东南侧占国土面积约410万平方公里,年均降水量高达1000-1800毫米,农业生产适宜性强,承载了中国94%左右人口;该线西北侧国土面积为550万平方公里,但年均降水量只有400-600毫米,沙漠、戈壁等生态脆弱区广布,导致人口承载能力低下,农业生产空间受限,人口占比仅约6%。
在这个自然资源背景下,该怎么解决资源受限问题?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和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对城乡融合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发展措施。在“十五五”到2040年期间,城乡融合发展应该做好以下5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