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毕节日报/2022 年/4 月/23 日/第 001 版
涅槃重生书写发展史篇 接续奋斗绘就时代画卷
——毕节经济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孟性荣
当三月的春风拂过磅礴乌蒙,在这方锦绣河山变幻出万般生机——
在百里杜鹃,漫山遍野的姹紫嫣红,尽情绽放在地球上最大的天然花园里;
在总溪河畔,美如珍珠的玛瑙红樱桃,迎来了春天里的一场味蕾盛宴;
在海雀林场,万亩林海吐露新绿,开启了高原上最蓬勃的又一轮生命周期。
一支花、一枚果、一片林,共同绘就出一方山水最美丽壮阔的画卷,书写了春天里毕节最动人的篇章。景美如画,生机勃发,这是春天里毕节的样子;感恩奋进,砥砺前行,这是发展中毕节的姿态。 地处乌蒙山腹地的毕节,群山为屏,沟壑纵横,壁立千仞,山石遍布。
“ 八山一水一分田”,导致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虽然足够勤劳、顽强,但“ 先天不足” 的条件,让大家长期没能摆脱生活窘境。
生于斯,长于斯,还需奋斗于斯,充盈于斯。这是磅礴的乌蒙山,赋予果敢的毕节人不屈的
力量。
当厚重的历史画卷徐徐打开,毕节试验区淬火蜕变、涅槃重生的奋斗史诗跃然眼前——1988年,为破解“ 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 生存怪圈,由贵州省委倡导、经国务院批准,以“ 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 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建立。至此,毕节开启了治山治水、治穷治愚的历史征程。
面对生存和发展的世纪之问,30 多年来,毕节在X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各民主X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东部十省市以及广州、深圳的倾情帮扶下,怀感恩之心,立奋斗之志,聚决战之力,充分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乌蒙大地上开启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反贫困试验,打响了一场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脱贫壮歌,为书写中国减贫奇迹的贵州篇章交上了精彩的“ 毕节章节”,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历史性成就,开启了从“ 试验” 到“ 示范” 的新征程。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当时间的年轮跨入 2022,回望刚刚过去的五年,是毕节发展进程中不寻常、不平凡的五年,是抢抓重大机遇、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大成就的五年,是毕节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五年——
毕节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构建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指挥体系、责任体系、考核体系和监督体系,举全市之力、集八方之援解决绝对贫困问题。3 万多公里通村通组公路连通千家万户,14.7 万户农村危房得到改造,149.77 万群众喝上安全水、放心水,32.48万群众搬出“ 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 的大山,教育医疗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全市 7 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1981 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五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 130.16 万人,兑现了“ 确保按时打赢” 的庄严承诺,交出了中国减贫奇迹贵州篇章的毕节精彩答卷。
毕节坚持把改善交通作为破除发展瓶颈和提升对外开放的有效支撑,努力构建“ 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构筑大进大出、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新局面。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16 公里、在西部率先实现“ 县县通”,飞雄机场直飞 21 个城市、通达 134 个城市,铁路运营里程达 538 公里,成贵快铁毕节段于 2019 年年底实现通车。在交通大动脉交织成网的同时,县、乡、村、组交通“ 毛细血管” 也得到了全面改善,立体交通网络的初步形成,打通了长期以来毕节发展的最大制约瓶颈,让毕节与外面世界的联系不再“ 山高路远”,为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
第 1 页 共 2 页
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毕节坚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12 个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壮大,蔬菜、水果、食用菌、马铃薯、肉牛、家禽等产业规模全省第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 52.6%,“ 乌蒙山宝· 毕节珍好” 公共品牌享誉省内外,七星关生态鸡蛋、大方天麻、织金皂角、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