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2 年/10 月/14 日/第 008 版特别专题
成都市青白江区:打造面向“ 一带一路” 的中试产业基地
成都市青白江区委书记 池勇
中试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重要环节,既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为一体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是涵盖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各方面创新要素的经济活动。作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节点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成都市青白江区依托陆港枢纽优势,探索打造面向“ 一带一路” 的中试产业基地,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成都产业建圈强链部署落地落实,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创新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研究意义。
中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助于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中试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链条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 应用场” 的通道与桥梁。王帅帅(2012)、邱超凡(2015)等学者的论文指出, 经过中试的科技成果, 产业化成功率可达 80%以上, 而未经过中试的, 产业化成功率低于 30%。通过小量中试和放量中试,将有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大规模量产或形成新产业打下坚实基础。
有助于打造创新策源高地。发展中试,能够通过技术迭代加快经济结构重塑,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从而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2016 年以来,“ 中关村智造大街” 智能制造产业生态中试基地入驻企业 46 家,产值达千亿元以上,集聚 368 个原创项目,成为引领“ 中国制造 2025”“ 国家双创基地” 创新高地。2022 年,北京亦庄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细胞治疗产业中试基地,吸引包括铂生生物、康龙化成等多家知名研发机构签约入驻,推动北京经开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策源新高地。
有助于推动建立产业生态体系。中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产业发展需要集结大量资源。通过中试项目不断孵化,推动科技创新与重点产业链发展需求相融共进,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加快实现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2015 年以来,辽宁(盘锦)精细化工中试基地成功完成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多个中试项目并实现成果产业化,打破国内相关技术“ 卡脖子” 的困境,先后有三力中科、格林凯默、键凯科技、研峰科技等多家企业落地,推动培育精细化工产业体系。2016 年,新疆克拉玛依成立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中试基地,其成功开发的特油项目,促进形成高性能润滑油产业链技术,助力克拉玛依市千亿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现阶段中试发展存在的问题
支持政策不够精准。虽然中试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被写入国家相关政策,但目前针对中试的专项政策法规支持力度还不够。一方面,中试项目仍要按照大规模生产项目进行严格审批,存在审批环节多、时间长、手续繁琐等问题,导致中试项目落地难。另一方面,中试项目容易出现脱管、失管等问题。2015 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政策法规,仅提及中间试验,没有明确平台由谁来监管,容易导致安全、环保等问题。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科技转化各个主体在开展中试放大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资源整合不够优化,大量科技成果没有进入中试环节。高校、科研院所往往以论文、专利作为科研最终目标,忽略了成果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企业在技术复杂度、产品复杂度日趋提高的背景下,通过跨学科技术经纪人、产学研合作等传统方式,沟通效率较低。因中试具有资本投入大、研发周期长等特点,商业机构很难长期跟踪支持某一项目。科技成果管理部门往往不具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大量科研成果缺乏价值评估,难以进入中试阶段。全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
第 1 页 共 4 页

为 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 40%的水平。
复合型中试人才较为缺乏。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中试阶段面临人才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完善、复合型中试人才尤其是工程师人才缺乏等难题。据教育部科技司《2017 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显示,全国 1805 所高校中,教学和科研人员总数有 103 万人,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人员却只有 4.6 万人,且 R&D 成果应用及科技服务全时人员只有 2.7 万人,总数和占比均较低。
中试上下游产业链配套不完整。从各地出台的政策导向可以看出,当前各地仅注重中试平台或者中试基地建设,没有将支持范围扩大到包含基础研究、工程试验、验证评价、知识产权、资本和市场等在内的更广泛领域。简而言之,各地还未将中试作为从技术原始创新到成果产业化的完整产业来对待。 比如, 2017 年, 上海以地方立法形式, 通过了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鼓励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打造中试基地,开展中试熟化,但未涉及中试服务和中试产业化项目落地等内容。
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中试的基础与实践
(一)成都市青白江区发展中试的基础条件。一是背靠丰富的要素资源。成都市青白江区背靠四川 134 所普通高校(58 所位于成都) 、57 所本科高校(27 所位于成都) 、8 所双一流高校(7所位于成都),包含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 562 个。同时,青白江两小时内可到达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国机重装等重点链主企业和绵阳中国工程物流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可以挖掘的潜在中试项目和中试人才较为丰富。
二是具有内陆门户枢纽开放优势。 目前, 成都是全国首个具有双机场的省会城市, 已开通 131条国际(地区)航线,稳定运行 17 条国际货运航线。位于区内的成都国际铁路港通过构建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直达境外 75 个城市、境内 25个城市,上半年货物吞吐量达 42.9 万 TEU(20 英尺国际标准箱单位) ,具有良好的供应链综合服务水平,能够在供应链各环节对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系统设计、控制和优化,具备开展国际科技成果转化交流和产能合作的良好条件。
三是蕴含西部深厚的工业积淀。四川已建成 300 多家以国防科技为主的企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形成了独立完整、门类齐全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全省通过“ 产改”,技能人才已达 1056.4 万人,高技能人才超过 226.7 万人,工程师、工匠等产业人才储备丰富。青白江区作为“ 一五” 时期西南第一个工业专区,66 年的工业发展,使其在材料和装备制造等领域拥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明显的“ 非标部件加工制造” 特征,具有良好的中试基础条件。
(二)中试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的初步实践。一是深入推进校企地合作创新发展。积极推进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先后与四川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材料研究所等 50 余所创新机构开展合作,累计实现硅基热塑性弹性体制备及性能研究等校企合作项目 90 余项。以“ 校企双进” 活动为载体,举办先进材料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院士行、碳中和技术咨询等系列活动 50 余场次。成立以 8 所高校材料学院为主体的新材料学会,建立了科创中国—先进材料会地联合创新中心,促成思立可与山东大学等校企精准匹配 150 项。
二是持续引进科技研发人才。制定《智汇青白江产业英才引进计划》等人才专项政策,建成近 4000 平方米的成德临港人才大厦,成功引进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院士(专家)40 余位。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共建“ 一带一路” 教培基地,建成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6 家,培育省市区“ 工匠” 464 名,近 2 年全区新增技能人才 1 万余人。与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中规认证等科技服务机构合作,组建专家智库和科技服务团队,为科技成果提供专业化验证、经济效益分析、产品市场化路径设计等服务。
三是不断增强创新平台建设。目前,青白江区已建成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研究中心、成会明院士工作站电池负极材料创新中心、航天天马成都研究院等各类技术创新平台 49 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