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大理日报(汉)/2022 年/11 月/5 日/第 003 版特别报道
博南大地生机勃发
——X的十八大以来永平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李百祥 实习生 蒲瑞瑞
永平县自古以来就是云南腹地通往保山、怒江、德宏等地的交通咽喉,是中国连通南亚东南
亚的重要节点,素有“ 西南第一门户” 之称,被誉为“ 迤西之咽喉”。
X的十八大以来,永平县委、县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全力战贫困、保稳定、抗疫情、惠民生、推改革、强X建,通过大抓产业、大干项目,强攻招商引资、培育市场主体,全县经济总量、经济质量不断攀升,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 2012 年的 23.14 亿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71.19 亿元,年均增长 11.9%;人均 GDP 从 2012 年的11776 元增长到 2021 年的 43448 元,年均增长 13.95%。
县域经济实力显著提升
永平县粮食产量实现 10 年连增,人均粮食产量达 608 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1.25 倍。该县以“ 五种五养” 为牵引,农业产业规模化效益逐步显现,被确定为云南省“ 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
立足核桃种植面积大(达 158.7 万亩)、产业基地规模效应明显和长期形成的曲硐滇西核桃交易营销市场优势,抓实核桃产业基地建设、链条延伸、商贸流通,完成认证有机基地 100 余万亩,居全国第一,先后被评为全省“ 一县一业” 坚果产业(核桃)示范县、特色县,赢得了“ 中国优质核桃基地重点县”“ 中国十大名优核桃”“ 中国核桃之乡”“ 中国核桃贸易集散第一县” 等美誉。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放管服” 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缩减了四分之一,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得到加强,工业增加值达 10.38 亿元,是 2012 年的 2.41 倍。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成功打造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绿色明珠——宝台山、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曲硐古镇、离天空最近的茶园——大坪坦生态茶园、千年古核桃树园梦里原乡——十字口等 4 个独具特色的旅游风景区和美丽村庄,世界第一古奇梅观光地——博南古道上的现存古村落花桥村也即将开门迎客。打响了“ 千古博南· 味道永平” 的餐饮品牌,永平白木瓜、永平白鹅、永平火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心驰神往的美景、种类繁多的美食让永平成为大家追逐“ 诗和远方” 的驻足地。
乡村脱贫振兴有效衔接
永平县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ZZ任务、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累计投入扶贫资金 42.98 亿元,2 个贫困乡镇、45 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6034 户 21592 人实现全面脱贫,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紧密衔接,落实“ 四个不摘” 要求,抓实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建立“ 双绑” 利益联结机制,保障脱贫群众收入持续增长。高位推动“ 十百千” 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银江河流域、博南古道沿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稳步推进,34 个村被命名为国家、省、州“ 一村一品” 示范村,群众生活更有盼头。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打基础、利长远、增后劲的突破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500万元以上基础设施项目 629 项,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实现翻两番,年均递增 27.8%。其中完成交通
第 1 页 共 3 页

基础设施投资 78.68 亿元,大瑞铁路(永平段)建成通车,永平跨进了动车时代,正式融入大理“ 半小时经济生活圈”、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建制村实现 100%通畅,自然村实现 100%通达。建成县城天然气管网 20.75 公里,结束了永平没有管输天然气的历史。累计投资 18 亿元,建成玉皇阁水库、梅花铺水库等 7 件重点水利项目,完成各类引蓄水工程 49691 件,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永平赶超跨越的基础更加夯实。
绿美永平建设深入人心
永平县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持续打好蓝天、 碧水、 净土保卫战。 全面落实 “ 河(湖)长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治理等专项攻坚战向纵深推进,全县水质断面监测总体达Ⅱ类标准,银江河变得更加清澈。全面落实“ 林长制”,完成森林抚育 15.9 万亩,森林面积由 19.7 万公顷增长至 21.35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增加 6 个百分点,县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 100%。全县 7 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生态乡镇,69 个行政村被命名为州级生态村,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 绿水青山、 蓝天白云真正成为永平人民的 “ 幸福不动产”,成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