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沈阳日报/2024 年/1 月/12 日/第 001 版
政府工作报告
——2024 年 1 月 8 日在沈阳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沈阳市人民政府市长 吕志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沈阳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3 年工作回顾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首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振兴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全市上下信念如磐、干劲倍增。
一年来,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大力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专项行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奋力推动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实现首战告捷。
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6%左右,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12.2%,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3%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 7 个季度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总体上看,沈阳发展的基础在巩固、亮点在增多、长板在拉长、短板在补齐、预期在向好、形象在改善,排头兵作用正在显现。
(一)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强化政策精准发力,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惠企政策,出台巩固增势“ 20 条”、助企纾困“ 20 条”、吸引外资“ 22 条” 等组合性政策,开展“ 领导干部进企业、服务振兴新突破” 专项行动,“ 三直一快” 兑现惠企资金 563 亿元,全市实有经营主体增长 18%、突破 132 万户。全力抓好项目建设,华晨宝马全新动力电池、亿纬锂能储能与动力电池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开复工重大工程项目 3695 个,招引落地亿元以上项目 1129 个,工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占比达到 55%,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 113.5%。持续释放消费潜力,举办 1000 余场促消费活动,3.2 亿元消费券和汽车消费补贴拉动消费上百亿元。开展四季游主题文旅活动,接待游客 1.4 亿人次,旅游收入实现倍增,中街获评全国沉浸式文旅新业态示范案例,老北市、红梅文创园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河区成为国家文旅产业发展示范区。实施外贸“ 双量增长” 计划,出台外贸保稳提质若干措施,新增外贸企业 216 家,加工贸易增长 37.5%,我市获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
(二)转型发展动能更加强劲。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浑南科技城、沈北科教园加快建设,辽宁材料实验室、辽河实验室投入运行,太行实验室辽宁基地正式挂牌,超大型深部工程灾害物理模拟设施开工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落地项目 51 个。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 9 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达到 76 个,高新技术企业突破 5000 家,科技型企业突破 2.1 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 41.4%。以“ 325 沈阳模式” 突破“ 卡脖子” 问题,“ 太行 110” 重型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新增两院院士 5 人,全年引育高层次人才 634 人、高技能人才 4.2 万人、“ 带土移植” 创新团队 102 个。不断优化产业体系,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8 条重点产业链规模突破 8000 亿元,航空航天、集成电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 20%、39.1%、25%,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升至 35%,“ 储能之都” 建设迈出坚实步伐,特高压电工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中小企
第 1 页 共 9 页
业特色产业集群。 “ 12+24” 头部企业配套和特色园区加快提档升级,头部企业本地配套率达到40%。沈鼓集团、兴齐眼药荣获“ 全国质量奖”。我市连续三年在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榜中进位升级。持续强化数字赋能,在东北率先出台“ 灯塔工厂” 支持政策,沈飞公司、沈鼓集团获批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产业发展公司成功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园投入运营,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正式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东北首家续贷服务中心在沈落地,十月稻田等 3 家企业境外上市。精心组织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中国计算机大会、国际飞行大会等高规格展会,密集举办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沈阳方城、小河沿早市火爆出圈,沈阳鸡架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兼具人情味、烟火气、国际范的城市魅力充分彰显!
(三)振兴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深入推进营商环境建设,12345 热线进社区全面铺开,“ 只提交一次材料” 改革被国务院列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 信用+智慧市场监管” 模式获国务院专项督查激励,我市被评为中国政务热线 40 周年特别贡献城市、全国“ 2023 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全国城市营商环境创新城市。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沈鼓集团改革”入选全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综合典型,市属国企整体扭亏为盈。央地合作签约项目 66 个,总投资近 4000 亿元。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实施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三年行动,沈阳微控等 2 家企业成为独角兽企业,我市入选全国首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着力打造开放新前沿,新开通沈阳至洛杉矶、芝加哥跨境电商全货机航线,临空经济区进入实质建设阶段,桃仙机场再次跻身“ 2000 万级俱乐部”,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全面运营,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国考评连续两年东北领跑。我市国际友城达到 102 个。沈阳都市圈成为东北唯一国家级都市圈。
(四)城乡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全面拉开城市发展空间格局,35 个城市核心发展板块规划全部完成,386 个项目加快建设。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地铁 2 号线南延线、4 号线开通运营,沈阳正式进入“ 空铁联运” 时代。南京桥改建工程提前完工,凌河街等 7 条断头路实现贯通,青年大街等 32 条街路品质实现整体提升。稳步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实施 800 个老旧小区、309 条背街小巷、715 公里老旧管网改造,新建口袋公园 1000 座,新增城区绿地 11.3 平方公里,世界最大的泵道公园建成开放,我市成为国家级“ 城市体检双试点” 城市。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 十大行动”,推广“ 好停车”、“ 好游玩” 等数字应用场景,“ 一网统管” 模式走在全国前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大气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82.7%,省考以上断面全部达到 V 类及以上水质,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保持 100%。“ 绿满沈阳” 等工程深入实施,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全面启动,沈北新区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大东区成为全国自然资源集约节约示范县,我市入选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五)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实施 50 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展 39 项种业核心技术攻关,新建改造设施农业 1.7 万亩,粮食产量突破 81.5 亿斤,实现“ 二十连丰”。苏家屯区获评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工作优秀区(县)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6 个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沈北新区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基地百强,全市食品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沈阳蛹虫草、康平花生等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辽北七星米业等 5 家企业农产品成为辽宁知名农产品。持续优化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推进“ 三美” 建设,建成美丽庭院 20 万个、美丽村屯 105个、美丽田园 20 个,法库县尚屯村获评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辽中区数字乡村试点终期验收名列东北第一,新民市进入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前 50 强,法库县入选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康平县成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六)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生产安全事故起
数和死亡人数“ 双下降”。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持续巩固。深入开展“ 万件化访行动”,
信访形势总体稳定。深耕“ 三清” 机制,我市成为首批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稳
步推动金融改革化险,城商行、农信机构改革平稳有序。“ 三保” 底线兜牢兜实。完成“ 保交楼”
5.5 万套,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第 2 页 共 9 页
(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将 75%以上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我市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全面落实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城镇新增就业 14.4 万人。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率保持 100%,幸福教育进社区获评全国新时代“ 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健康沈阳进社区经验全国推广,“ 医养康孝” 老年友善服务模式入选国家医养结合典型案例。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我市成为全国首个“ 双运之城”。在全国率先推出品质养老社区培育制度,建设星级养老机构 162 个,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实现城乡全覆盖。扎实办好民生实事,为 65 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车费,建设老年人助餐点 316 个,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率提高到 93.7%,40 项民生实事全部高质量完成。持续推进文化惠民,“ 书香沈阳”、“ 百馆之城” 加快建设,沈阳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影响力持续提升。以最高礼遇迎回第十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红色基因在英雄城市赓续传承。深入践行“ 两邻” 理念,全面实施“ 六邻” 工程,“ 零事故、零案件、零纠纷” 社区(村)建设全面推开,多福社区“ 1448” 工作模式等 4 个案例成为全国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深入开展“ X派我来的” 温暖行动和“ 我是雷锋” 志愿活动,基层组织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断提升。
同时,双拥共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持续加强。国家安全、保密、审计、仲裁、民族宗教、贸促、侨务、邮政、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气象、防震减灾、公积金、档案、修志、文史、残联、红十字会、慈善事业、援疆援藏等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
过去一年,我们始终坚持把ZZ建设摆在首位,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坚决做到“ 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动X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在沈阳落地生根。我们持续解放思想、创新突破,“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等 4 项工作获国务院通报表彰并给予督查激励,“ 惠帮企@链上沈阳” 等 3 项成果上榜中国年度改革案例,“ 品质养老”、“ 舒心就业”、“ 产教融合”、“ 食品安全两个责任” 等经验全国推广,航空动力产业园打造成头部企业配套产业链建设新样板,“ 一河三湾” 开发建设探索出央地合作新模式。我们发扬斗争精神、勇于攻坚克难,沈飞机场迁建、桃仙机场二跑道等困扰我们多年的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历时 3 年的华晨集团重整计划获得债权人会议通过,停工多年的乐天、宝能等 30 余处停缓建工程得到盘活。我们不断强化依法行政、廉洁从政,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提请市人大审议地方性法规 4 件,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 737 件、市政协提案 578 件。坚持常态化过紧日子,驰而不息纠“ 四风”、树新风,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全力推动政府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我们更加注重展现沈阳新气象,和平区、沈河区、大东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主城区,浑南区上榜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铁西区、大东区上榜全国工业百强区,沈北新区跻身全国城市新区发展潜力百强榜前十强。我们全面掀起“ 你好,沈阳” 全球推介热潮,“ 沈水之阳、我心向往”、“ 国际沈” 等城市 IP 全面叫响,沈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提升!今天的沈阳,观念一新、格局一新、面貌一新!
各位代表!一年来各项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是X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政府,向全市各族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X派、工商联、无X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向中央和省驻沈单位,向驻沈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向来沈的广大投资者、建设者和观光旅游者,向关心支持沈阳振兴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经济稳增长压力较大,个别指标未能实现预期目标,部分企业还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重大产业项目还不够多,消费潜力仍未充分释放;结构调整步伐还不快,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重点领域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化,企业和群众对营商环境的获得感还不够强;城市建
第 3 页 共 9 页
设、民生保障等方面还面临不少难题,人民群众关心的行车难、看病贵等问题还需要有效破解;政府系统一些干部把握政策能力还不足,创新突破的招法还不多。对此,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4 年重点工作安排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5 周年,是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维护国家“ 五大安全” 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任务,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锚定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深入实施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及“ 振兴新突破、我要当先锋” 专项行动,推进产业发展与转型、城市发展与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打好打赢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努力在辽宁打造新时代“ 六地” 中当好排头兵,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沈阳新篇章。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 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 3.2%。
各位代表,实现上述目标,困难不小、压力很大。我们要准确把握振兴发展的“ 时” 与“ 势”,坚定发展信心,不断激发乘势而上的昂扬斗志。从全国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放眼世界依然是“ 风景这边独好”。从全省看,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首战告捷,实现了“ 四个重大转变”,辽宁全面振兴呈现出多年少有的良好局面。从全市看,在市委的带领下,全市人民接续奋斗、攻坚突破,沈阳蓄势腾飞的基础更加坚实,向上向好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劲,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今年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坚持以重大工程项目为支撑,加快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抢抓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
机遇,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努力在辽宁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中当好排头兵。
做大做强城市经济实力。更好地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项目、拼经济,加快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不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精准把握中央对政府投资的新要求、中央企业项目投资的新方向、社会资本投资的新动向和群众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聚焦 20 项重大工程,我们要深入谋划实施一批全局性、基础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储备重点项目 3000 个以上,项目总投资超过 3 万亿元。我们把招商引资作为“ 一把手” 工程,领导干部要亲力亲为研究招商、洽谈项目、推进落地,全年举办招商活动千场以上,确保新签约、新落地亿元以上项目分别达到 2000 个和 1100 个。我们要进一步强化“ 四比四看” 等项目推进机制,千方百计做好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加快项目前期准备,推动沈飞机场迁建、华润热电厂异地搬迁等 3000 个重点项目开复工,促进采埃孚新能源电驱动系统等 235 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着力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紧紧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深入实施“ 乐购沈阳” 工程,全面提升中街、太原街等 9 个核心商圈及特色商业街区品质,全力打造 50 个“ 一刻钟” 便民生活圈和 150 个夜经济场景。我们要进一步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新型消费,积极培育智能家居、国货“ 潮品” 等新消费增长点,招引品牌首店 100 家以上。强化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加快推动“ 一区一街一城” 提质升级。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办
第 4 页 共 9 页
好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韩国周等品牌展会。高质量做好“ 五经普” 工作,摸清摸准经济家底。
加快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聚焦“ 一枢纽、四中心” 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建设一批现代化基础设施。提升交通枢纽功能,积极推动桃仙机场二跑道建设,加快实施沈白高铁、沈丹铁路外迁工程。强化能源保障能力,推动天然气高压外环建设,加快建设公共储能中心及储能电站,确保全市首座加氢站建成投运。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提高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平台能级,开工建设中国电信智算中心,推动光纤网、物联网建设和 IPv6 规模化部署,新建 5G 基站 5000 个。建设重大水利工程, 启动绕阳河沈阳段防洪治理工程, 推进浑蒲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