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石嘴山日报/2025 年/1 月/9 日/第 005 版大武口
搏击风浪 稳中有进
——2024 年大武口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李文杰
刚刚过去的 2024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X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改革之年,是加快实现“ 十四五” 规划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大武口区转型发展的奋进之年。这一年,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立非常之志、谋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功,办成了一些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事关民生的大事要事,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呈现新气象。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10%,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 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6.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 6%和 7%。
培新育强筑根基 产业转型稳步向前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加快建设, 龙泉村、 祥河村现代设施农业等 4 个项目有序推进,设施农业总量达 4165 亩,设施大棚总数达 2505 栋。建成自治区首家食用菌科普研学基地,成功申报创建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 与福建省古田县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开拓 “ 闽宁协作” 朋友圈。预制菜产业突破发展,欣海情预制菜项目建成投产,硒有田园等农产品荣获全国“ 富硒好产品” 称号。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种植面积 5.2 万亩,产量突破 2 万吨,超额完成粮食生产目标任务。
做强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达 15%,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6 家、总数达 85 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 7.8%,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 2021 年以来最高增速。培育新兴产业,布局建设电子芯片产业园,招引落地源之鑫锂电池 PACK 封装和共享储能电站项目,开工建设华润106MW 风力发电项目,奔牛智能化改造等 43 个工业项目加快建设,为产业升级积蓄新动能。加强科技创新,新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11 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4 家,总量分别达到 43 家、103 家、26 家,培育雏鹰企业 1 家,技术合同额增长 22.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18.66 件,同比增长 30%。
大力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积极争取承办三人制篮球赛等国家级赛事,精心举办“ 工业之声” 音乐节等自创品牌活动赛事 40 余场次,北京电影学院石炭井影视创作实践基地挂牌运行,新引进《风中的火焰》等 3 部院线影视取景拍摄。全年游客人数、旅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 20.2%、
48.5%。抢抓国家“ 两新” 政策机遇,启动“ 消费促进年” 活动,深入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 80 场次,发放消费券 11.6 万张,带动消费 4.5 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 5%。新增规上服务业企业 26 家,认定自治区首批服务业龙头型企业 3 家,成长型企业 23 家,大武口凉皮入选全国首批“ 千企百城” 区域商标品牌。引入吉旭物流公铁联运项目,煤炭年贸易量可达 500 万吨。
深化改革强动能 发展活力蓬勃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