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呼伦贝尔日报/2024 年/1 月/26 日/第 003 版推动五大任务见行见效
擦亮生态底色 书写绿色文章
——呼伦贝尔市交出生态环境保护年度答卷
本报记者 韩朝乐门 通讯员 杨扬
春来百花齐放,鸟语花香;夏至浓荫蔽日,凉爽宜人;金秋层林尽染,叠翠流金;隆冬银装素裹,冰雪晶莹⋯⋯呼伦贝尔处处为景,四季皆胜。从出门见景的城市公园,到碧野千里的草原;从开窗见绿的宜居城市,到风景如画的美丽村镇⋯⋯行走在呼伦贝尔大地,抬头可见“ 天空蓝”,放眼环顾“ 生态绿”,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放在重要位置,做好“ 治山理水、显山露水” 文章,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问题,印发《呼伦贝尔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 ,确定 6 个方面 102 项具体工作任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 加法” 添绿 描绘城市底色
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净土就是幸福。呼伦贝尔市围绕推深做实产业发展“ 五大行动计划”,自觉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树立“ 在监管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管” 的工作理念,积极争取国家政策、项目、资金支持,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严把环境准入关口, 2023 年, 呼伦贝尔市启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动态更新工作,将国土“ 三调” 等成果及时应用于“ 三线一单” 管控体系,完成“ 三线一单” 相符性研判 130 余项。全市 169 个新建重点项目已全部完成环评手续办理;125 个续建项目,除齐鲁制药扩建项目正在编制环评报告外,其余全部完成环评手续办理。2023 年“ 12345” 转办的 15 件工单全部按期办结,响应率、满意率、解决率均达到 100%。2023 年,年分配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共计 1.85 亿元,重点支持了红花尔基水源地水质提升与保护修复工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嫩江流域周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鄂温克族自治旗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根河市满归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规范化建设项目等。结合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央环保督察整改等重点任务,新申报 7 个中央和自治区环保投资储备库项目。2021—2023 年全市 38 个专项资金支持项目,资金到位率 100%。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把生态环境保护突出问题整改作为一项重要ZZ任务,以“ 钉钉子” 精神一抓到底,严防问题反弹,防治力度弱化。深入落实孙绍骋书记在呼伦贝尔市调研时指示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主持召开 4 次中央环保督察整改领导小组会议,部署调度整改工作。下发督办函、提醒函 5 件,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半月调度等措施,推动各项整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为切实保障“ 十四冬” 期间的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组建“ 十四冬” 呼伦贝尔执委会环境治
理部,成立专班,制订方案,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调整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将
328 家涉气企业纳入清单。开展呼伦贝尔中心城区扬尘、烟尘排放点位排查整治行动,共排查供热企业、原煤堆场、建筑施工场地等点位 77 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隐患 17 个。加强中心城区扬尘污染管控,完成道路硬化 18 条,地块绿化 37 处,共计 27 万平方米。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排查重点企业 22 家。谋划建设“ 五基”(天基卫星、空基遥感、低空无人机、移动巡护监测车、地面观测)协同大气环境监测监管体系,在海拉尔区“ 十四冬” 主场馆、扎兰
第 1 页 共 3 页

屯市河西新区新建 2 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形成立体化大气环境监测网络。
一件件工作的落实,一点点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市重拳出击守护生态环境,提高群众满意
度、获得感的信心和决心。
“ 减法” 治污 妆成锦绣山河
“ 近几年呼伦贝尔空气持续改善,天更蓝了,空气也更好了。” 在海拉尔区伊敏河旁散步的李先生说。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不仅是广大市民的共同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2023 年,剔除沙尘天气和境外火灾影响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 100%。全市地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