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光明日报/2024 年/4 月/15 日/第 007 版光明视野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高水平保护助推高质量发展
项目团队 本报记者 张蕾 俞海萍 本报通讯员 张熙 刘昱琛
本期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名誉院长 王金南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毅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院长 林震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蕾 俞海萍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编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划定三类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日前公开发布,美丽中国的步伐越走越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怎么分?美丽中国如何“ 从细节出发” ?本期特邀专家学者就此对话讨论。
记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提出的背景是什么?和此前生态环境保护的方式相比,体现了哪些
制度内涵和理念创新?
王金南: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以保障生态功能和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
准管控的环境管理制度,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的具体举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一项支撑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底盘性制度,从单要素分区管理向多要素综合分区管理迭代升级,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思路一以贯之,这既是国际国内实践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通行做法,更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就是要把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等生态环境“ 硬约束”,落实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以下简称“ 三线一单”),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实现精准施策、科学治污、依法管理,显著提高生态环境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水平。
刘毅: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复杂多样,不同空间地域和空间尺度上表现形式和问题成因差异较大,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治理。围绕生态环境根本改善和美丽中国建设战略目标,实施生态环境差异化分区管控制度,“ 划边框、定规矩”“ 在空间上管住质量”,这是国家生态环境源头预防体系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重大制度创新。
2017 年,在连云港等 4 个试点城市的实践基础上,生态环境部印发《“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 编制技术指南(试行)》,突出“ 问题识别—质量目标—分区管控—准入清单” 逻辑关系,构建了从“ 三线” 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从一般性污染防治到清单化准入管控的主线,系统提出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编制的通用原则、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后续实施过程中,结合部分省份遇到的问题,生态环境部又相继印发《“ 三线一单”编制技术要求(试行) 》等 7 项具体技术文件,基本形成以规范性技术要求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技术体系,为全国各省份、各地市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林震:X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建
立健全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空间规划体系,推行“ 多规合一” 制度以优化生
第 1 页 共 3 页
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在生态环境领域试点推广“ 三线一单”制度,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精准化,提升国土空间的生态环境管控水平。例如,浙江省2014 年开始“ 多规合一” 试点,2021 年年初成为全国第一个各级各地均发布“ 三线一单” 的省份,2023 年年底首部“ 多规合一” 的规划——《浙江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 年)》获得国务院批准,为下一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记者:《意见》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单元,在生态保护中“ 划边框”“ 明边界” 的具体要求是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
王金南:我国生态系统复杂多样,生态环境空间异质性明显,针对单一区域、线、点上的局部微观管理已不能满足系统性治理需求。过去通过主体功能区战略等框定了宏观发展与保护格局,但仍需实施更加精细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更好支撑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深入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实质是针对我国不同区域特点,通过建立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的分区分类管控策略,集成应用各种管理和技术手段,建立“ 绿色标尺”,强化生态环境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厚植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底色。
刘毅: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以开展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功能和环境过程为基础,深入分析区域开发建设活动布局、规模和强度与生态安全保障、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关联,以空间单位为核心构建起“ 质量目标—管控单元—准入清单” 差异化空间管控体系,为从源头上协调破解发展与保护矛盾提供了制度依据和技术手段。
林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不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