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西安日报/2024 年/4 月/24 日/第 003 版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西安:蓝天青山碧水 解锁生态环境“ 幸福密码”
记者 高乐
颜值与科技并存的环保“ 黑科技天团”,为污染源织密“ 天罗地网”;穿行于秦岭之中,漫步城市跑道,看着青山绿水、蓝天白云,体会“ 一池碧水绕古城”,享受春日的花红柳绿、明媚阳光,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一幅生动的生态美丽画卷。
大气:
科技治污 西安站北广场地下“ 气质” 向好
车流量密集的地下枢纽站,尾气污染危害不言而喻,但经过高科技的加持治理,降低污染物
浓度,这能做到吗?
日前,记者来到西安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每日接待出入车辆接近
上万辆,在方便旅客的同时,也给地下空气环境带来了较大影响。
“ 为减少对往来旅客的健康影响,新城区建设西安站北广场地下交通枢纽大气污染治理一期项目,采用实时监测、空气综合治理和污染扩散模拟技术,降低污染物浓度。 ” 西安市生态环境局新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该项目是陕西省首个针对城市密闭或半密闭空间的区域空气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也是全国首个针对大型地下交通枢纽进行空气环境综合治理的项目。
如今,枢纽内污染物浓度全面大幅降低,监测数据显示,PM2.5、PM10、TVOC 浓度分别从47μ g/m3、100μ g/m3、1.5mg/m3 下降至 23μ g/m3、44μ g/m3、0.3mg/m3,既为大气环境治理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也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地下空气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示范工程样本。
这只是我市科技治污的一个缩影。走进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该中心以科技创新驱
动绿色发展,为西安生态环境治理插上智慧的“ 翅膀”。
在这里,“ 空天地” 覆盖的智慧“ 环保眼”,让污染溯源一目了然。大屏幕中,显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 219 个、地表水质在线自动监测站 44 个、扬尘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和涉气排污单位治理设施用电监管系统、环保烟火监控系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管理系统、出租车走航大气监测系统、大气激光雷达走航车等,在线捕捉污染物。空天地立体化的监测预警系统,为西安市各类污染源织密“ 天罗地网”。
此外,西安市网格化管理工作搭建起“ 三级网格+网格员” 的管理体系,1200 余名街镇网格
员活跃在城市乡村,对 3 万多个固定污染源实现日常巡查,打通环境监管“ 最后一公里”。
秦岭:
逐绿而行 护林员每年走烂好几双鞋
4 月的秦岭葱茏叠翠,绿得厚重绵密、深沉饱满。无论是岭还是峰,“ 绿” 都是主色调。
走进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智慧管理平台大屏幕上显示着秦岭梁、鸡窝子保护站等区域的监控视频,平台设置电子沙盘、无人机巡查等六大板块,不断推进“ 人防、技防、物防” 紧密衔接,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高科技手段,用“ 天眼” 守护着秦岭的一草一木。
除了黑科技加持, 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绩, 离不开护林员在那些人迹罕至的环境中,
逐绿而行,用脚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反馈。
4 月 23 日早上 8 时, 西安市长安区沣峪国有生态林场大坝管护中心站站长高永刚和同事们做着进山前的准备,他坚守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已经 30 年了,足迹遍布沣峪林场的沟沟壑壑。
高永刚把 GPS 定位仪、面包、火腿肠、装有热水的保温杯等一一装入背包,手持镰刀、锯等,
第 1 页 共 3 页
将裤腿塞入靴子里,套上迷彩服和蓝色马甲,就出发巡山了。林区道路时而荆棘丛生,时而杂草密布,时而泥泞不堪,时而陡不可攀,就是这样的山路,有的时候一天需要步行二三十里,每年走烂好几双鞋。
“ 如果近的话可能会赶在太阳落山时返回管护站,但是到较远的地方巡护,一趟至少需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