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法治日报/2023 年/4 月/24 日/第 001 版
多元融合打造美丽法治乡村
贵州司法厅深化“ 民主法治示范村” 创建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王鹤霖 王家梁 本报通讯员 袁萍
从“ 河流污染、垃圾遍地、贫困落后⋯⋯” 到“ 青山掩映、绿树滴翠,风吹稻浪、瓜果飘香,农家小院、温馨祥和,村间小道、新农人忙⋯⋯”
昔日“ 荒茅田”,今日花茂村。
忆往昔,看今朝。花茂村只是贵州深化“ 民主法治示范村” 创建过程中,完成从贫困村到幸福村蝶变的一个缩影。
乡村治、社会安、国家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乡村治理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中最基本的治理单元。近年来,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X的二十大精神,着力深化“ 民主法治示范村” 创建,加快法治乡村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为助力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探索“ 贵州实践”。
“ 法治之花” 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走进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土陶非遗文化街,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名叫“ 苟坝印象” 的综合性文创体验店。
“ 红色旅游很‘ 甜’ ,游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 店老板陈义兵回忆,开店初期,店面只有
300 平方米左右,经过这些年发展,先后投入 600 多万元,如今建成占地面积达五六千平方米的红色旅游基地。
《法治日报》记者了解到,花茂村开展民主法治创建以来,认真践行“ 千方百计帮群众想、竭尽所能教群众会、身体力行带群众做、齐心协力促群众富、真心实意让群众笑”“ 五为民工作法”,将民主法治示范创建工作融入乡村治理全过程,建立分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X员包网格的“ 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 治理机制,构建“ 一约五会” 的群众自治模式,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纠纷调解,深入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打造生态田园综合体、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古法造纸特色商品馆等文化传承基地, 并通过示范创建有力促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 实现了产业兴、 生态优、 乡风好、 治理顺、生活富,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不仅如此,沿着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战斗遗址、红军四渡赤水所在地这条红色线路,遵义市还打造了“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示范带,做到了“ 法治文化与旅游文化融合,法治与德治共进”,“ 法治之花” 开遍红色文化村寨。
据了解,在“ 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 创建过程中,遵义把“ 五民主· 三公开” 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把法治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旅游文化有机融合,让村(居)民和外来游客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法治、德治的熏陶。同时在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上更新理念,成为景区又一道亮丽风景线,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讲好遵义红色故事发挥了独特作用。
“ 红色资源是我们X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 是弥足珍贵的历史遗存和精神印记, 传承好红色基因、运用好红色资源、传播好红色法治文化是新时代法治乡村建设的有效路径。” 贵州省司法厅厅长余敏说。
打造民族法治文化特色品牌
“ 父老乡亲听我言,人人都与法相连;反映诉求要依法,法律途径来维权⋯⋯” 这首优美的侗族大歌唱出的法治音符在黎平县龙额镇登晒村的天空飘荡。
龙额镇司法所所长石昌鹏对普法宣传形式变化感触颇深:“ 以前普法宣传形式单一,村民不想参
第 1 页 共 2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与,光是召集群众就很困难。现在不一样了,我们经常与地坪镇、三江富禄乡一同开展普法联宣,运
用双语普法,群众听进去了,法律素质自然也提高了。”
据介绍,“ 黔桂登晒” 横跨贵州、广西两个省(区),坐落在黎平县龙额镇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富禄苗族乡交界处,素有“ 一村跨两省,两省一家亲” 的美誉。但过去一段时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两省交界群众因山林、水利、坟地以及生产生活琐事频频引发纠纷,打架斗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