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日报/2024 年/3 月/1 日/第 012 版文件
攻坚克难回升向好 夯基蓄能向新而行
——《二〇二三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评读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 盛来运
2023 年是全面贯彻X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回望这一年,国际环境变乱交织,国内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国经济顶住压力砥砺前行,总体恢复向好,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记录了过去一年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锐意进取的奋斗历程,展现了中国经济承压前行、波浪式发展的奋进轨迹,描绘了中国式现代化夯基蓄能、稳中有进的生动图景。
一、夯实“ 稳” 的基础,中国经济顶住多重压力实现量的合理增长
过去一年,世界经济复苏动能不足,全球通胀水平仍处高位,主要经济体紧缩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凸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ZZ等风险上升,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不少困难,周期性、结构性问题叠加,经济恢复进程波动曲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区各部门按照X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内需、提信心、防风险,系统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国民经济恢复向好。
经济增长企稳回升。2023 年,我国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 126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5.2%,实现了 5%左右的预期目标。四个季度 GDP 同比分别增长 4.5%、6.3%、4.9%、5.2%,呈现前低、中高、后稳态势。从相关实物量指标看,我国发电量比上年增长 6.9%,能源消费总量增长 5.7%,货物运输总量增长 8.1%,5.2%的经济增长具有坚实支撑。纵向比较,5.2%的经济增速比上年加快 2.2 个百分点,也快于疫情三年 4.5%的平均增速。横向比较,我国经济增速明显快于美国 2.5%、欧元区 0.5%、日本 1.9%的经济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有望超过 30%,仍是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就业基本盘总体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财富之源。X中央明确提出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及时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就业形势总体改善。2023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 5.2%,比上年下降 0.4 个百分点,低于 5.5%左右的预期目标,分季度看总体平稳回落;城镇新增就业 1244 万人,比上年多增 38 万人。就业形势改善,主要得益于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效应、 服务业较快恢复的带动效应, 以及稳就业政策的支持效应。 2023 年,我国可比价经济增量超过 6 万亿元,为就业规模扩大提供了坚实支撑。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较快恢复,对就业带动明显增强。2023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54.6%,比上年提高 1.2 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疫情前水平。在看到就业形势总体稳定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就业结构性问题,采取更有针对性举措加以解决。
核心 CPI 基本平稳。2023 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 0.2%,保持了温和上涨态势,低于美国 4.1%、欧元区 5.4%的涨幅,与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形成鲜明对比。近几个月,CPI 同比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 2022 年俄乌冲突等一些非经济、非常规因素导致食品和能源价格大幅上涨,2023 年转为下降,对整体 CPI 影响较大。而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 CPI 保持总体稳定,比上年上涨 0.7%,其中服务价格上涨 1.0%。近期,在春节假日带动下,居民消费需求增加,旅游出行、文体娱乐等服务消费较为活跃,有望带动居民消费价格逐步企稳回升。
第 1 页 共 4 页
国际收支保持平衡。2023 年,我国加力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外贸顶住压力、促稳提质,展现了较强的韧性和国际竞争力。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 41.8 万亿元,在高基数基础上实现了正增长,其中出口增长 0.6%,横向比较好于主要外向型经济体,国际市场份额保持稳定。贸易结构继续优化,产业链更长、附加值较高的一般贸易进出口额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升至 64.8%。我国经济回升向好也为外汇储备规模保持稳定提供了支撑,年末外汇储备余额 32380亿美元,稳定在 3.1 万亿美元以上。
二、积蓄“ 进” 的动能,中国经济在爬坡过坎中实现质的有效提升
观察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的中国经济,既要看“ 体量”,更要看“ 体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过去一年,全国上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动摇,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动能上下更大功夫,不仅守住了宏观经济“ 稳” 的基本盘,更在坚定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拓展了“ 进” 的新空间。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各地区各部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2023 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比上年增长 3.8%,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升至 15.7%、33.6%。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扎实推进,电子商务交易额比上年增长 9.4%,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 11.9%。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新建高速铁路 2776 公里,年末 5G基站数达 338 万个。
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创新能力实现新提升。 2023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 3.3 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 2.64%,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增长 9.3%。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邮轮、“ 奋斗者” 号载人潜水器等“ 大国重器”
亮点纷呈,彰显中国创造硬核实力。发明专利平稳增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国内有效发明专利
数量突破 400 万件的国家,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超过四成。
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深入。我国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提升了发展的“ 含绿量” 和增长的“ 含金量”。可再生能源和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 26.4%,比上年上升 0.4 个百分点。绿色低碳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汽车、 风力发电机组、 充电桩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 30.3%、 28.7%、 36.9%,“ 新三样” 产品出口突破万亿元大关。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