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中国家庭报/2023 年/4 月/20 日/第 008 版健康中国
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 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
本报记者 郭祥倩 通讯员 李东 尚伶 徐曼 莫雅婷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能力现代化。具体表现在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实施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培养一批领军人才;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等。
在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湖北省随州市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蒙山县积累了丰富经验。本报聚焦两地案例,介绍相关经验,以飨读者。
■ 案例一 湖北省随州市
深耕厚植人才沃土聚合健康发展动能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湖北省随州市卫健委始终坚持“ 人才是第一资源” 理念,以实施“ 神农名医” 造就工程为引领,创新人才管理、服务、激励机制,坚持“ 育才” 和“ 引才” 双轮驱动,全市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点面结合、协同发展、重点突出的良性态势,为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奠定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基础。
■ 强化“ 三个坚持” 凝心聚才
坚持X管人才。市卫健委认真履行X管人才的ZZ责任,牢固树立“ 一把手” 抓“ 第一资源”
理念,建立完善X组成员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定期组织走访慰问。将人才工作纳入直属单位X建
述职和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责任清单,力促人才总量不断壮大,全市医疗卫生人才达到
1.2 万余人。
坚持ZZ引领。市卫健委深入开展“ X史学习教育” 和X员干部“ 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 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人才代表到红旗渠、延安等地接受红色教育、举办先进典型报告会等形式,进一步激发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兴国之责。
坚持项目推动。市卫健委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将“ 神农名医造就工程” 项目作为建好人才队伍的重要抓手,连续开展两届“ 神农名医和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 评选,使广大医务工作者“ 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形成人人渴望成才、竞相成才的良好风尚。
■ 紧扣“ 三个围绕” 提质强才
围绕服务大局借势用力。两年来,市卫健委共争取“ 炎帝人才支持计划” 资金 206.2 万元,用于重点专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深化市校合作,市中心医院作为湖北医药学院第五临床学院,吸引大批毕业生来随州实习就业;与湖北省人民医院、湖北省肿瘤医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定期选派专家教授来随州工作;积极争取建成湖北医药学院生物医药研究院随州示范区。
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博士江广斌获评湖北医学青年拔尖人才。市中医医院建设成为湖北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属随州市中医医院,成功申报湖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联培基地,开展引博工作,引进湖北中医药大学博士刘建民、杨帆,相继成立“ 刘建民博士工作室”“ 杨帆博士工作室” ;与岐黄学者王华、王平,岐黄学者、长江学者方邦江签订合作协议,分别成立 3 个岐黄学者工作室,6 名医师与其结师承对子,让随州百姓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 知名中医专家” 优质诊疗服务,推动中医学科高质量发展。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围绕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市卫健委扩大公共卫生机构招聘自主权,对公共卫生急需紧缺人才放宽报名条件、降低开考比例或不设开考比例,划定成绩合格线。招聘结束后尚有岗位空缺的,可面向参加笔试的未聘考生进行二次志愿征集,实行“ 一次发布、全年有效、招满为止”。近两年来,引进招聘副高级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60 人。面向基层专项招聘专业技术人员 136 人,农村免费订单定向培养本科医学生29 名,招录助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6 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280 名。全面启动“ 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医” 培养,招录医学大专生 339 名。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每年开展学术培训 3000 人次以上,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升。
围绕平台搭建不断给力。发挥“ 高精尖” 人才优势,9 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和 23 家乡镇、街道基层卫生机构完成胸痛中心、胸痛救治单元注册。市中心医院成功创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并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成功创建卒中中心 5 家,作为国家住培基地规范化培训医师 24 人。创建国家级中医重点专科 2 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31 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160 个,建设医学转化研究中心 1 个。
■ 着力“ 三个突出” 真情留才
突出正确用人导向。 市卫健委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对引进的优秀高端人才和博士,在职称方面优先晋升聘用。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 四唯” 倾向。鼓励人才成长进步,两年来,提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副处级干部 5 人,科级干部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