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南宁日报/2023 年/8 月/18 日/第 006 版勇担健康使命 铸就时代新功
大医精诚 勇敢“ 追光”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实干笃行全周期保障群众生命健康
本报记者 杨盛 实习生 王思怡 通讯员 何胜 斯乐
无数个日夜,他们片刻不歇;无数个生命,他们手捧新生。
生死一线,他们逆行而上守护健康;敬畏生命,他们义无反顾救死扶伤;追逐梦想,他们积
极探索勇攀高峰。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8 月 19 日是第六个中国医师节,记者走进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 市一医院”),聆听不同科室的临床医生在医疗战线上的奋斗故事,在继承创新发展中汲取新的力量,推动医疗技术进步,持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用心、用情护佑珍贵的生命。
白衣执甲有“ 强度” 争分夺秒 接力生命
24 小时灯火通明、24 小时严阵以待、24 小时冲锋一线,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的战场,那么急诊科守护的就是一扇“ 生死之门”,争分夺秒,全力以赴。
“ 一线出诊,一线出诊!” 走进市一医院急诊大厅,电话声、调度声交织,医生们与时间赛跑,每一秒都在上演着生死时速,一派忙碌中井然有序⋯⋯
“ 急诊科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危重,医护人员 365 天、24 小时在岗,随时收治危重患者。”急诊科主任李振华说,在急诊科和重症医学科,倒夜班是常态。
“ 做医生,就是一辈子的事业。” 2002 年毕业的李振华怀着治病救人的信念踏进市一医院。从重症医学科到急诊科,从病房管理病人到奔赴基层抢救病人,每次危急时刻他都冲锋在前。
从医 21 年,李振华坦言,用苦和累来形容最恰当,可是当看着患者身体逐步好起来的时候,苦和累都是值得的。
“ 有个病人心跳骤停,并患有凝血功能障碍、肋骨骨折、肾衰竭等,情况危机。” 宾阳一家医院打来电话邀请李振华立即赶往当地救治病人。时间就是生命,李振华立马赶往宾阳,给病人做心肺复苏 4 个小时。“ 根据当时病患的情况,用上了 CRT 治疗、呼吸机、血液净化、抗感染等治疗手段,连续十几天不间断观察,最终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李振华说,当时正值迎传统新年,他和患者一起在病床前吃年夜饭。
多年来,李振华从业零差错、零投诉、零医疗事故, “ 每当把病人从生死边缘救回来,我深深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明白急救工作的真正意义。 ” 李振华说,急诊科医生就是要能够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拥有较强的抢救能力和应变能力。
市一医院医务部部长陈念表示,2022 年医院成立急危重症医学部,对急诊科与重症医学科场地、人员、床位、流程实行统一管理,探索建立急诊救治、重症救治一体化诊疗新机制,医院申报的“ 急危重症全方位生命支持与救治能力提升项目” 获批南宁市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将推动急危重症全方位生命支持与救治体系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样板参考。
医者仁心有“ 温度” 暖心科普 妙手除疾
线上,曹棨拍的视频获得 55 万余点赞量,拥有几十万粉丝;线下,穿上白大褂的他是市一
医院儿科二区主任,是一位做手术、出门诊、带学生的医生。
当医生做“ 网红” 科普出圈,会带来怎样的“ 蝴蝶效应” ?曹棨的回答是:暖心的科普力量是巨大的,是能救人的。
周末时间,排队看曹棨的患者挤满走廊。同事关心他的身体,问道:“ 周末可以选择不出诊,
第 1 页 共 3 页
【会员享300最新资料/每天稳定更新】
您为什么还要这么累?” 曹棨笑着回答说:“ 周末是病人最多的时候,很多人从外地来,即使排不上号也坚持等我,这份信任怎能辜负?”
儿科的工作很忙,曹棨直言特别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通过自己的救治呵
护他们健康成长,这是特别有意义、有成就感的事。
在儿科,曹棨干了 20 年,在医院里人人叫他“ 曹医生”;在网络上,他叫“ 儿科老曹”。2019 年底,曹棨创立了“ 儿科老曹” 的自媒体账号,向公众普及儿童常见病知识。从儿童矮
小症的治疗时机到孩子性早熟的原因,再到宝宝发热如何降温等与儿童成长息息相关的医学知
识,曹棨通过拍视频娓娓道来。“ 看了老曹的视频,真的可以选对就医路。” 有网友如此评价道。
在一线救助人和用视频科普帮助人,两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挽救于危难之际,一个是防患于未然;一个是治果,一个是种因。” 曹棨给出这样的答案。
对于未来,曹棨有了新计划:“ 今后,我将根据更多贴近百姓的病症进行科普,增加点击量,让更多人了解儿科知识,正确选择就医途径。” 曹棨说。
医生干的工作,往往是又脏又累。
“ 刘主任,您快来科室一趟,有个车祸病人肠胃受损严重。” 从医 26 年来,市一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刘锦新的手机从未关机,每当接到电话都会快速到位,“ 只要慢了 1 分钟,病情就可能有变化。”
他总是说,胃肠外科医生要有“ 鹰一样敏锐的眼睛,狮子一样沉着、果敢的心,女人般灵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