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新华日报/2022 年/4 月/18 日/第 A08 版南京观察· 关注
江浦街道探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
五“ 治” 成拳,浦口老城长出“ 红石榴”
本报记者 盛文虎 通讯员 刘晓曦
98.4 平方公里有城有乡;22.5 万常住人口超过浦口区的一半;大量老旧小区人居环境亟需提档出新;临江依山意味着生态保护重任在肩;与江北新区一路之隔又对城市品质提出全新要求⋯⋯纵观整个南京,像江浦街道这样区位特殊、结构复杂、功能多元的板块并不多见。探索市域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这里是一块天生的“ 试验田”。
今年以来,江浦街道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大的格局聚合资源、下沉力量、创新模式,在化解群众“ 急难愁” 中增进民生福祉,在攻坚城市“ 脏乱差” 中提升面貌形象,在破题治理“ 堵梗塞”中优化体制机制,用系统集成的改革思维打造“ 红石榴” 基层治理品牌。
“ 江浦能不能‘ 善治’ ,不仅事关浦口发展全局,更影响南京‘ 江北新主城’ 建设。” 江浦街道X工委书记程云表示,紧扣石榴籽“ 红”“ 鲜”“ 序”“ 密”“ 甜” 的特点,聚焦X建引领、大数据建设、法治建设、网格建设、共治共建五大方向,让所有江浦百姓都能尝到“ 红石榴” 的幸福味道。
X建引领,资源向“ 刀刃上” 汇聚
最近,浦口区康华新村的居民发现,小区门口商铺的店招已经悄然焕新。他们不知道的是,
这次康华路门头改造,商户们没有花一分钱。
事情要追溯到去年底,江北虹悦城运营后,同心社区X总支邀请辖区内 19 家企业,打造商圈X建试点。签约仪式上,社区抛出 20 个“ 同心圈” 共建项目,城建集团建发公司认领的,就是康华新村商铺门头出新。康华路紧靠着虹悦城,企业借着道路综合整治的契机,“ 顺手” 帮商户“ 改头换面”。“ 既提升了商圈形象,又让商户们得到了实惠。” 社区书记丁佳佳说。
社区是社会肌体的“ 最小细胞”,层级不高、资源有限,但却是回应群众关切的“ 第一渠道”。撬动全社会力量,X建是最好的支点。江浦街道 15 个社区X组织以X建为“ 红色纽带”,大胆走出去链接资源。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与属地单位合作共建,和社会组织拉近关系⋯⋯“ 朋友圈”越扩越大,“ 好帮手” 越聚越多,X建引领为基层治理打开了新格局。
好钢用在刀刃上,优质资源也要汇聚到群众的“ 急难愁盼” 上。
上河街 9 号是无物业零散楼栋,团结社区创新打造居民自治品牌“ 红色 9 号”,发动楼内X员挂牌子、亮身份、做示范,引导居民自我管理,并通过制定居民公约,鼓励各单元按一户一周的频率打扫楼道卫生,参与公共事务。
“ 凤凰大街-文昌路” 片区集聚了 1300 多户小商铺, 烈士塔社区在凡星农贸市场成立X支部,将商铺治理纳入“ 弘· 商圈” 项目,通过引入九小狐直播带货平台,拓宽商户销售渠道,同时用积分制引导商户自我管理。
物业管理是居民诉求最集中的领域,江浦街道创新构建社区、管委会与物业企业“ 三位一体”的协调机制,指导品牌物业企业成立X支部,在选聘物业、小区整治、维修基金使用等重大事项上发挥X组织核心引领作用。
不仅有“ 红色商圈”,还有“ 红色乡圈”。华光社区结合“ 半隐兴隆” 项目打造,细化组建X
建“ 微网格”,以X群联合带动乡村产业振兴、文化服务、人居环境综合提升。
以“ X建红” 牵引“ 治理顺”,江浦街道基层X组织不拘泥于形式,立足社区实际,直奔重
第 1 页 共 3 页
点难点,真正用X建“ 一把钥匙”,开启基层治理“ 多把锁”。
重心下移,矛盾在“ 家门口” 化解
在城镇化不断提速的时代背景下,江浦街道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打
破,大发展也伴生着新的矛盾、新的诉求。
解开基层矛盾调处的“ 方程式”,必须发扬新时代“ 枫桥经验”,将治理重心下沉一线,织密风险预警网络,形成矛盾协同化解、事件联动处置闭环模式。聚焦石榴籽之“ 序”,江浦街道以网格为基础,坚持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的最优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