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学习时报/2022 年/11 月/23 日/第 001 版
增强首都文化功能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莫高义
X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文化建设具有代表性和指向性,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标X的二十大部署要求,以首善标准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不断增强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服务保障功能,更好服务X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坚持高举旗帜,更好发挥凝聚荟萃功能
北京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阵地,作为伟大社会主义中国的首都,深刻见证了X领导人民在“ 两个结合” 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伟大进程,见证了X的科学理论引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实践伟力。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精神旗帜和行动指南,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京华大地展现出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坚定团结奋斗的精气神,汇聚勇毅前行的正能量。
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X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 10 次考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 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极大深化和拓展了我们对首都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凝聚起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强大向心力,北京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从坚定不移疏解非首都功能、大力加强“ 四个中心” 功能建设、提高“ 四个服务” 水平,到减量背景下强化创新引领、“ 五子” 联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步伐,从全面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到持续深化以X建引领、接诉即办驱动超大城市治理,从成功筹办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彰显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到坚决打赢多轮聚集性疫情歼灭战、有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首都工作每前进一步、京华大地每个领域的发展变化,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谆谆教诲,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结出的硕果。实践充分证明,“ 两个确立” 是新时代首都北京发生一系列深刻而事关长远变化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新征程上应对一切风险挑战的最大信心、最大底气和最大保证。我们紧紧抓牢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理论武装、新闻宣传、网络宣传、社会宣传,把“ 两个确立” 的决定性意义写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写在干部群众心坎上,确保全市上下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X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自觉承担理论创新的首都责任。北京历来是X的重大理论创新的策源地、哲学社会科学前沿思想的研究高地。我们要充分发挥首都ZZ优势和思想理论建设优势,坚决扛起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首都担当。发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首都高端智库和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深入研究阐释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深入宣传阐释X的二十大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部署,打造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传播中心,高擎中国共产X人的精神火炬,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直抵人心、牢牢扎根,不断形成生动实践。
坚持用科学理论引领文化进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旗帜下,把正确ZZ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于所有文化阵地、产品和活动中,强化首都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凝聚作用,打造民族文化精华的展示地、各地优秀文化的荟萃地和先进文化潮流的引领地,推动X的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办好国际博物馆日、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国际设计周
第 1 页 共 4 页
等对话交流活动,围绕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设置议题,在和而不同、谋求大同中
增进国际共识。
坚持文化赋能,更好发挥辐射带动功能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文化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落脚点在于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要树牢首善标准、精品意识,推进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充分发挥文化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的作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以高品质供给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完善有利于精品生产的服务引导工作机制,统筹各领域、结合长短期、兼顾多层次,把高度集聚的要素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打造“ 大戏看北京” 文化名片为牵引,在剧本创作、剧目打造、演出空间、宣传推介、市场经营等环节全面发力,推动经典作品常演不衰、京味力作好戏连台。以“ 书香京城”“ 博物馆之城” 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有力扶持、有效引导,激发社会力量参与热情,推动 2000 余家实体书店、 204 座备案博物馆优化服务功能, 联动 “ 两中心一平台” 和基层文化中心,举办常年不断、覆盖全市的惠民文化活动,不断提升群众文化获得感。
以支柱性产业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 10%,
文化产业成为首都“ 高精尖” 产业格局的强劲引擎。国家大剧院“ 艺术云贺岁” 演出与北京人艺
70 周年院庆活动线上直播观看量双双破亿,昭示了数字赋能文化发展的广阔空间。要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积极抢占创新发展制高点,发挥 5G+8K、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领先优势,坚持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促进数字阅读、网络视听、电子竞技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建设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管理,以“ 文科汇” 平台推动创意、科技、金融等要素对接,完善重点园区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推动文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体育、电商等产业跨界融合,培育新型业态,催生新的增长点,助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标志性品牌增强城市吸引力。坚持办好北京文化论坛,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重大成果,探讨新时代文化建设思路举措,围绕历史文化传承与发展、文艺精品创作与传播、文化交流与合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等重要议题形成丰富成果,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汇集各方智慧、凝聚强大合力。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独具首都文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形成“ 漫步北京”“ 网红打卡地” 等文旅新品牌。办好中国戏曲文化周、中国“ 网络文学+” 大会、惠民文化消费季、“ 大戏看北京” 展演季等,不断丰富主客共享的城市文化体验,让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底色更暖、成色更足。
坚持活化利用,更好发挥创新引领功能
北京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3000 多年建城史、860 多年建都史积淀的丰厚遗产,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必须像爱惜生命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