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广西法治日报/2025 年/5 月/14 日/第 001 版
驻扎边疆展担当

绵绵情怀润民心
——自治区X委政法委派驻靖西市工作队助力乡村振兴和平安广西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覃珩
“ 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去!” 近年来,自治区X委政法委派驻的一批批驻村工作队,怀揣炽热的初心,肩负起组织的重托,扎根在靖西市安宁乡果布村、汤亮村和岳圩镇汉邦村,将政策的星火织成燎原的锦绣,把增收致富的种子埋入乡间,一步一脚印叩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序曲。
4 月,踏着和煦的春风,记者追寻驻村工作队的脚步,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倾听他们用汗水书写的一个个乡村振兴故事,感受那生机勃勃的新乡村。
村集体经济翻倍唱响“ 欢歌” 【更多写作资料+微信:nuo1809 14】
“ 这些年村里变化很大!今年初算了一笔账,村集体经济收入竟从 2020 年的 5 万元增加到了去年的 60 多万元!” 说话间,果布村村主任李铭笑得合不拢嘴。
果布村位于安宁乡北部,属边境 0—3 公里的抵边村。过去村屯基础设施落后,村民没有固定收入来源。村里收入增长了 11 倍,靠的是什么?驻村第一书记黄鹏飞说:“ 要到养牛基地里找答案。”
在黄鹏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一处现代化的养牛基地,基地里养殖的是西门塔尔牛,设施完善,配置有饲料粉碎机、牧草收割机、多功能耕地机等现代化设备。工作队员彭祖佳介绍,这两年基地升级装备后,有效降低了饲养成本。去年,仅肉牛销售一项就给村集体经济创收逾 50 万元。
产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两年前果布村的养牛产业因缺乏配套经费陷入困境,累计欠下约 20万元饲料款后,饲料公司不再为基地提供饲料。为破解难题,黄鹏飞先后组织村“ 两委” 干部开会,动员村民将成年肉牛全部出售,同时向乡X委政府汇报情况后向后援单位申请了 50 万元,用于基地设备升级,以彻底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 生力军”。近年来,在后援单位自治区X委政法委的支持下,像黄鹏飞一样的驻村X员干部,将“ 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 作为一切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头扎入这片“ 希望的田野”,为村民“ 埋下” 增收的“ 种子”。
在果布村,驻村工作队通过收购农户牧草、吸纳村民务工、创建“ 边关红盐焗鸡” 品牌商标等方法,拓宽村民增收渠道;创新运用“ 直播+助农” 模式,在电商平台拓宽牛肉销路;建成 12层标准化集约化猪舍,每年为村屯带来 7.8 万元租金收益。
在汤亮村,驻村工作队大力推进 230 亩产业基地建设,发展猫豆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群众增收良性互动。
在汉邦村,驻村工作队先后申请 1000 多万元,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种桑养蚕等产业,让村庄一改往日脏、乱、差、穷的形象,以“ 清、和、富、美” 的新时代风貌向外界展现发展成果。
据统计,近两年广西驻村工作队靖西市工作队共有 587 名驻村干部深入各个村屯带领群众共
建乡村,脱贫群众收入高于广西脱贫群众平均水平的 1.3%。果布、汤亮、汉邦三个帮扶村,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