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濮阳日报/2023 年/8 月/2 日/第 001 版
让博物馆成为城市精神家园
——市政协持续建言助推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袁冰洁 通讯员 魏文正
厚重龙都,古城新韵!
酷暑七月,市委书记万正峰以“ 四不两直” 方式来到市博物馆调研,逐级逐层查看楼层框架结构,详细了解文物保存保护情况,认真听取博物馆建设重点提案情况汇报,与政协委员、相关部门一起为沉寂多年的市博物馆“ 把脉问诊”。万正峰强调,“ 濮阳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要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让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标杆和精神家园”。
调研后不久,相关部门出台《关于濮阳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和发展的方案》 ,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工作全面开启。这座始建于上世纪 90 年代的濮阳地标性建筑,将为拥有厚重的文博底蕴而再次焕发新的光彩!
参与调研的政协委员百感交集。三年来,市政协怀着推动濮阳文旅文创深度融合发展的深厚情怀和责任担当,针对市博物馆的发展现状,发挥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持续推动市博物馆改造提升,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 很荣幸在推动市博物馆建设中, 政协人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希望市博物馆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早日改造提升完毕,早日让人们在博物馆中更好地感受中华龙都韵味,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市政协文史委原主任景力文的话,代表了全体政协人的心声。
建好城市“ 文化客厅”
博物馆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也是一座城市的“ 文化客厅”,它于静默中诉说沧桑繁华,在方寸间一览千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濮阳承载着华夏起源、文明变迁、朝代更迭的厚重与辉煌。古代遗迹在这里星罗棋布,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荟萃,有许多代表性历史遗存,有史可考、有物可证、有话可说,为我市发展博物馆事业、传承城市文脉提供了丰厚资源。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X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强市战略,于2020 年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发展博物馆经济”,为全市博物馆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位于市城区开州路与黄河路交叉口的市博物馆,成立于 1984 年,其前身是原安阳地区文管会办公室,1986 年搬迁至濮阳,2011 年正式对外开放。近年来,受制于消防条件、安防设施等限制,市博物馆不具备开馆条件,上万件文物藏品只能被安放在仓库中,广大群众对不能参观历史文物进而感受濮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表示遗憾。更让人遗憾的是,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河南考古百年百大考古项目” 两项评选中,“ 中华第一龙” 考古遗址均榜上无名,成为濮阳人心中抹不去的遗憾和伤痛。
2021 年, 市政协在深入调查了解、 广泛听取意见、 充分研究论证的基础上, 站在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濮阳发展负责的高度,提出加快博物馆建设的政协方案,并持续跟踪关注。
这一关注,就是三年!
“ 报告有深度,有思路,有可操作性⋯⋯” 这是 2021 年市委主要领导,在市政协《关于加快博物馆建设 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上的批示。这份长达 8000 余字的报告,是由市政协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历经半年时间,在对全市博物馆进行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基础上撰写的。报告从加强顶层设计、突出品质提升、加强重点建设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 1 页 共 3 页

得到了多位市级领导的批示。
2022 年,市政协再次将《关于加快博物馆建设的建议》列为重点提案,由市政协主席徐慧前牵头,明确责任、跟踪督办,持续推动博物馆建设。当年 8 月,市政协副主席邵希斌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到市博物馆,对重点提案进行现场督办,并召开专题座谈会,具体研究推进市博物馆建设有关事宜。
“ 2023 年年初,市政协已将加快推进我市博物馆建设列为监督性协商议题,通过多种方式重点关注。 ” 市政协文史委主任马洪涛告诉记者,事实上,为推动市博物馆改造提升,市政协做的远不止这些。调研报告、委员提案、大会发言、领导视察、社情民意⋯⋯政协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 十八般武艺”,在推动博物馆建设中几乎全部被用上了。以社情民意信息和提案为例,三年来,市政协收到的社情民意信息中,涉及市博物馆改造提升的有 20 余份;收到的提案中,有关博物馆建设方面的有 30 余件。
让博物馆“ 百花齐放”
在关注龙头博物馆发展的同时,市政协同样关注民间特色博物馆的发展。
“ 博物馆现有 6000 余件老物件,陈设着黄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各种生活、农用、纺织等工具,这都是自己一点点搜集的。 ” 在黄河民俗博物馆,馆长范发文自豪地向调研组展示馆藏物品,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