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呼伦贝尔日报/2023 年/8 月/16 日/第 001 版
关于进一步做好兴边固边富民工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边疆
稳定的调研报告
呼伦贝尔市政协X组书记 主席 王曙光
一、调研情况
此项调研包括区外与市内两部分。区外赴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和云南省保山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3 个边境州市,考察了崇左市友谊关口岸、浦寨口岸、大新县硕龙镇,保山市猴桥国门新村、猴桥口岸、清水镇司莫拉佤族村,德宏州梁河县囊宋阿昌族乡关张新村、盈江县旧城镇、瑞丽市姐告口岸和姐告边境贸易区等地;市内调研了鄂温克族自治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额尔古纳市 6 个旗市。实地了解有关兴边固边富民、乡村振兴、民族团结工作开展情况,并与蒙古族、俄罗斯族、傣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佤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边民群众沟通交流。
二、各地先进经验做法
(一)着力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崇左市推动建设基础设施项目 88 个,在边境一线创建示范单位 33 个,以 986 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撬动各方投入 5000 多万元建设 8 个试点村,形成了辐射带动、示范引领效应。保山市统筹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提升等建设,通过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创造就业岗位 300 余个,带动就业 1500 余人;大力实施民生保障工程,远程医疗、远程教学、“ 智慧X建+便民服务” 实现全覆盖。
(二)扎实开展边境联防联控。保山市全面实行“ 五级段长制” 防控措施,将边境线划分为若干个责任段,设置市、乡、村三级段长,三级书记担任辖区边境线总段长;在边境一线成立临时X支部, 发挥先锋堡垒作用, 带动边境一线群众沿边境线附近布设巡守卡点; 边境乡镇组建 “ 十户联防” 网格组,每个网格选优配强网格组长,分级建立工作群,构建起“ 支部引领、X员带头、群众参与” 的边境基层治理新格局。德宏州探索“ 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共建稳边、合力治边” 的“ X建+边境治理” 模式,发挥协调联动机制和群众工作优势,组建“ 村民巡边队”“ 企业护边队” 等队伍,定期召开联席会、推进会,促进政、警、企、村守边力量的X建资源跨界融合,使边境联防联控工作扎实见效。
(三)培育重点特色产业。崇左市结合实际重点推进“ 甘蔗稳农、坚果富民” 产业,甘蔗种植面积 405 万亩,产蔗、产糖量连续 18 个榨季稳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带动 23.26 万户各族群众稳定增收;持续扶持坚果产业,全市坚果种植累计 53 万亩,2022 年带动 7.32 万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 5600 元。保山市按照“ 一村一业” 的思路推动产业发展,做大做强高端冷水鱼、生猪、肉牛等养殖业,做优做精乌龙茶、草果、咖啡、坚果等特色产业,形成了以集体经济引导、合作社带动的“ X支部+合作社+农户” 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 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增收项目”。德宏州加快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在巩固提升粮、糖、茶、胶、畜传统产业的同时,着力培育咖啡、烟草、澳洲坚果、蚕桑、德昂族酸茶等特色产业,构建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产供销衔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新格局。
(四)深度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保山市依托丝路文化、永昌文化、抗战文化、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因地制宜、深入推进“ 旅游+” 融合发展,将农业、文化、体育、康养等元素融入旅游领域,打造了司莫拉佤族村、和顺古镇、腾冲高黎贡山茶博园等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满足游客沉浸式、体验式、定制化的旅游需求。德宏州充分运用傣族剪纸、孔雀舞、葫芦丝、景颇族目瑙纵歌、阿昌族户撒刀锻制、德昂酸茶制作、水鼓舞、傈僳族服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打造特色民居民宿,做精家庭出游“ 微度假” 模式,以经济实惠的价格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积累品牌
第 1 页 共 4 页

口碑,带动边民致富增收。
(五)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崇左市深入挖掘各民族多样化、原生态的传统节庆,打造“ 红石榴” 团结联谊系列活动品牌,推进“ 民族团结” 与传统节庆深度融合,让各族群众增进了解、情感交融。德宏州以盈江县旧城镇为试点,探索打造移民搬迁社区——“ 五和家园”,社区依托X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人之家、妇女之家、退役军人服务站、公共法律服务站等阵地,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有力抓手,实现了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等各族群众的共居、共学、共事、共乐、共融。
(六)依托区位优势做好口岸经济大文章。保山市发挥猴桥、滇滩、明光、木城等口岸通道的优势,加强口岸通道和通关基础设施建设,落实边民互市贸易有关政策,推动边境贸易自由化、智能化、便利化,提升边民边境贸易参与度和组织化水平,助推沿边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改善对内对外交通通达条件,实施腾冲口岸智慧化通关等 9 个重点项目,实现通关货运能力较 2020 年提升 30%以上。德宏州持续推进边民互市贸易园区建设,促进“ 口岸+通道+城镇+产业+物流” 协同联动发展,在建和规划加工产业园 4 个,年均 13 万余人参与边民互市贸易,高峰时每年实现边民互市进口总额 132 亿元人民币,有力推动了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市域内调研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我市兴边固边富民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相关旗市进一步健全完善X委领导、政府负责、各部门通力协作的工作机制,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和口岸通道建设项目,边境居民、护边员补贴等政策得到落实。边境一线农牧民积极开展畜牧养殖、粮油蔬菜种植、农畜产品加工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收入水平有所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正在改善,戍边积极性有效提高。同时,各旗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兴边固边富民行动相结合,共同构筑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和谐边疆家园。
三、存在问题
(一)边境旗市不同程度存在的人口流失问题不容忽视。由于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就业不充分,边境旗市青壮年人口流失较为严重,导致空心化、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同时,由于我市域内边境线较为漫长,义务戍边员队伍作为一支有生力量,是边防部队的有力补充,在守边固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由于青壮年的大量流失,边境村、嘎查大多由老年人留守,戍边员队伍力量不足、难担重任。在人才兴边方面,边境地区苏木、乡镇因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工资待遇不高、晋升受限等原因,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一些考录的公务员、教师、医生等行政、事业编制人员,未达履职最低服务年限便已离开的情况常见,比如借调、辞职等。
(二)基础设施仍然存在短板。调研中发现,部分边境地区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设施建设滞后,一些沿边道路存在“ 两头好,中间差” 缺少养护的现象,个别边民家庭仍然面临用电难、通讯难等问题,一些边境嘎查村还存在信号盲区,基站建设数量、功率和覆盖范围有限。部分边境一线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