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河北日报/2023 年/8 月/31 日/第 006 版议政与建言
有呼声 有回应 有落实
——河北省政协扎实做好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
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
编者按
8 月 16 日,省政协召开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座谈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政协办公厅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座谈会精神,总结经验做法,研究部署工作。
反映社情民意信息是人民政协履行ZZ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的重要方式,省政协高度重视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不断健全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机制,积极调动政协各参加单位、各专门委员会、政协委员、各民主X派和工商联成员及无X派人士的积极性,围绕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痛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挖掘有价值、有分量的信息,以高质量信息工作服务X委政府科学决策和有效施策,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让更多青年在乡村振兴中发光发热
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
“ 大喇叭里全是‘ 干货’ ,不仅紧跟时代,而且通俗易懂,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学到新技能。”刚听完宣讲课的承德市滦平县下营子村村民小张连连称赞。今年 7 月初,滦平县在下营子村花海小镇举行“ 技能培训下基层——短视频直播助力乡村振兴” 宣讲活动。近年来,滦平县组织专业团队,通过到村入户宣讲、“ 大喇叭” 广播宣讲等方式,为乡村青年开展技能培训。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人才力量。为引导和支持更多青年人在广袤乡村建功立业,省政协社情民意特约信息员韩君深入基层,听民声、集民情、汇民意,提出了一系列促进乡村青年就业创业的“ 金点子”。
“ 帮助乡村青年提高就业创业本领是关键,而加强技能培训是解决当前乡村青年就业创业困难的最有效手段。” 韩君建议,乡镇可通过开设“ 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的专家讲座、技术培训课程、网络培训班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培训乡村青年,提高乡村青年就业创业技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才。如何让更多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的大舞台,是基层发展的重要命题。韩君认为,各地要为乡村青年搭建“ 返家乡” 社会实践平台,积极向有返乡就业创业意愿的青年推荐实习机会和优质项目,帮助他们了解就业行情,精准制定创业规划。
同时,对已返乡就业创业的青年人才,可安排专人负责就业创业跟踪、指导和服务,重点在特色产业、项目建设、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方面提供平台,既让青年人才有施展才能的舞台,也带动更多渴望学习技术、掌握技能的村民参与进来,从而培育更多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
农村青年人才是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片经济的中流砥柱。省教育厅收到韩君的建议后高度
重视,结合工作实际,对照责任分工,认真研究办理,并向省政协研究室反馈办理情况。
省教育厅在社情民意信息办理情况反馈报告中提出,下一步,将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促进并重、政策激励和服务并举、整体推进和重点帮扶并行,充分挖掘乡村青年就业创业渠道,做实做细就业创业服务,健全乡村青年就业创业促进机制,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的青年力量。
加强就业创业培训工作。持续做好创业培训工作,不断增强乡村青年群体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举办讲师培训班等活动,不断提高创业培训师资素质,更好为乡村青年服务。突出就业导向,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乡村青年技能水平。
第 1 页 共 5 页
开展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百日千万、直播带岗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拓宽岗位募集渠道,精心组织特色专场招聘,尽快实现离校未就业的农村高校毕业生就业。
“ 乡村青年人才是乡村振兴的‘ 火种’ 。”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要给乡村青年人才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合理用才、高效用才、创新用才,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共建和谐宜居法治社区
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
为深化基层法治建设,打造和谐宜居社区,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文化理念输送到基层社区一线,8 月 5 日,唐山市路南区友谊街道总工会开展“ 法治之风进社区,普法宣传入民心”法律知识讲座活动,邀请律师来到社区,将法律服务送到居民家门口。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 法律进社区” 是推进社区法治化建设的必然途径。近年来,唐山市政协委员、唐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张冬云一直将此作为关注的重点。今年以来,她到多个基层社区实地考察,梳理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新形势下法治社区建设的经验方法,整理形成了一份《关于加快推进我省法治社区建设的建议》 。
“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 张冬云提出,应结合我省实际情况、针对社区具体问题制定《河北省社区治理现代化促进条例》 ,明确社区治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整合处于分散状态的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就业、社区矫正等事项,保证社区治理规则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推动城市基层治理进入法治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夯实法治根基,加强X建引领,让民主法治堡垒“ 强” 起来。张冬云建议,强化法治社区体系建设,建立推行“ 网格+X建+法治” 模式,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住社区X员到社区报到制度, 将社区所有X员网格化, 建立网格X支部, X支部书记兼任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 形成 “ 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纵横贯通” 的组织领导体制和法治治理体系。
“ 在此基础上,着力完善社区自治制度,厘清社区工作权责,拓展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探索建立社区法治专员制度,建立便民化、智慧化司法援助服务队伍⋯⋯” 张冬云呼吁,要多措并举,努力提升社区法治管理水平,着力打造一个有温度、凝力量的幸福家园。
该建议得到省司法厅X委高度重视,要求有关部门对近年来法治社区建设相关工作进行梳
理,立足司法行政职能,提出加强法治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随后,省司法厅认真研究部署,科学采纳张冬云委员的可行建议,推出了加强社区法治建设的四项举措。加强社区治理制度保障和法治组织保障,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强化社区法治宣传教育,开展“ 民主法治示范社区” 创建提升行动;开展人民调解提质增效创品牌专享活动, 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质效, 加强乡镇 (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
“ 项项举措都是实事,件件实事都可落地。” 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配合省司法厅工作,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考察、协商监督等活动,察实情、谋实策,助力建设和谐宜居法治社区。
系好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的“ 安全带”河北日报记者 刘冉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河北省委副主委杜红梅一直把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重点关注内容之一。
不久前,杜红梅深入一线调研,察实情、听真意,撰写社情民意信息,总结目前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她表示,应加强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指导,完善政府、学校、家庭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协作机制,进一步抓好从预防到治疗各个环节,多方位塑造青少年健康人格,才能系好青少年身心健康保护的“ 安全带”。
第 2 页 共 5 页
该如何破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问题?杜红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着手,加强青
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化服务供给。
强化顶层指导。逐步构建由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和课外辅导、各类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督促各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标准,加强对和谐家庭、健康上网、科学睡眠等重要影响因素的专题教育。完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与督导机制,研究制定具体的评价体系。
完善协作机制。加强区县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交流,降低区际、校际差距。加强家校日常沟通,共建幼儿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动态档案,创新开展心理教师走进家庭等活动。大力提升心理教师在校园教育中的融入度、参与度,推动学校成立由学校管理层、心理教师和骨干科任教师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
抓好防治结合。在普及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基础上,健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监测、疏导、干预机制。建立学校与医疗卫生机构的成熟合作机制,引入心理临床医疗机构参与师生心理状态定期评估和科普教育,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师生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相关诊治。
收到杜红梅的建议后,省教育厅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研究,合理吸收各项意见建议,
着力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开展。
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出台实施方案,贯彻落实好《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