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9 日/第 001 版
变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
——全国政协“ 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远程协商会综述
本报记者 吕巍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改
革任务,是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2021 年,中办、国办出台《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 ,并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纳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目前全国已有 20 多个省份相继印发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施方案、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正在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相关工作中仍存在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中央文件的理解认识不足、政策衔接和部门协同不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场路径偏弱、相关试点比较分散等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9 月 8 日,全国政协召开“ 推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远程协商会,在全国政协设置主会场,在浙江、广东、贵州三省政协设置分会场,组织政协委员、专家围绕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协商,有力促进各方凝聚共识,全面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取得新突破。
强化标准 解决“ 度量难” 问题
根据有关技术规范,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为经济活动和其他人类活动提供且被使用的产品,包括物质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三类,虽然也给出了生态产品目录框架,但各方对生态产品的范围、外延还是存在不同观点,对服务类生态产品怎么被使用,实现到什么程度,也缺乏清晰的路径和科学合理的度量,导致生态产品总值核算及应用、经营开发、保护补偿等都缺乏坚实的基础条件。
在委员和专家们看来,解决生态产品“ 度量难” 问题,摸清生态资源“ 家底”,管好生态资产“ 家产”,算好生态资本“ 明白账” 是基础,应做好相关研究,尽快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鼓励开展生态产品总值(EP)核算试点,推动核算结果应用,量化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程度。
在浙江分会场参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主席黄莉新建议制定自然资源确权的品种类型、技术标准、制度规范,明晰产权主体,科学合理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建立可度量可核算的上下游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和办法,构建跨区域、跨流域、跨领域的共建共保共享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主任高吉喜提出,在现有公共性生态产品、经营性生态产品、准公共性生态产品的基础上,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自然资源的权益人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进一步细化生态产品的类型,并据此建立起权责关系分明的生态产品保护、利用与交易政策保障体系。
在广东分会场的全国政协委员、 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原厅长鲁修禄关注的是 EP 的核算及应用问题。在他看来,探索实施 EP 核算及其结果应用,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关键环节。据他介绍,目前国家已部署在广东、北京等地分别开展 7 类生态系统试算,其中深圳 2014 年即开始在盐田区探索 DP 和 EP 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的工作机制,2021 年建立全市核算体系,
第 1 页 共 3 页

现已实现 EP 进考核、进项目。
“ 但当前 EP 核算及应用还面临核算工作难度大、 核算方法待完善、 核算结果应用窄等问题,应加快 EP 与已有生态价值实现途径的衔接,完善核算规则和方法。” 鲁修禄建议开展全国统一的 EP 核算,按各省核算要素、规模等划分为几类地区,由中央财政在每年转移支付资金中确定一定比例进行转移支付。同时,由国家统筹研究不同类型、区域的参数,各地根据实际规范选取,使核算结果具备地区间的横向可比性、年际间的纵向可比性。
“ 生态保护和修复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应研究制定生态保护修复规划设计、工程实施、后期管护、监测评估、适应性管理等标准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机制,支撑自然生态系统质量整体改善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全面提升。 ” 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朴世龙表示。
完善机制 解决“ 转化难” 问题
身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黄杜村视频参会的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成岳冲,为大
家讲述了黄杜村通过种植安吉白茶,用“ 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的故事。
其实,不只黄杜村。这些年来,湖州大力推进生态与产业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了一批产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