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3 年/9 月/18 日/第 008 版协商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样板
——广东省政协专题协商会建言“ 绿美广东” 综述
本报记者 林仪 揭春雁 通讯员 祁骏 李睿
8 月 15 日,是全国首个生态日。就在前一天,即 8 月 14 日,一场关于“ 以绿美广东为引领,
打造高品质生态” 的专题协商会在广东省政协机关召开,为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鼓与呼。副省
长孙志洋、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听取意见,与委员们互动交流,共同为打造“ 绿美广东建设”
2.0 版把脉开方,献计出力。
“ 绿起来”:数量与质量并重
在今年 7 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 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的重要论断。今年以来,广东省各地以“ 绿美广东” 为引领,生态文明建设跑出“ 加速度”,成为全国最“ 绿” 省份之一。
上半年,省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赴河源、梅州、阳江、江门、佛山等市实地调研,委托全省 21 个地级以上市政协开展同步调研,并结合打造“ 绿美广东· 委员在行动” 品牌和重点提案督办,深入一线了解情况,召开多场专家座谈会,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专题调研报告。
发展的“ 含绿量” 正不断提升是调研组一路走来的感受。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胡建斌也在 8 月
14 日的会上透露了一组数字: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7616 万亩,打造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省级示范点 193 个,已建森林步道和绿岛 193 公里、碧道 461 公里、生态海堤 36 公里,举办义务植树活动 5830 场次,植树约 212 万株⋯⋯“ 全省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担当实干、狠抓落实,在全社会迅速掀起建设热潮,经过共同努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开局良好并取得初步成效。” 胡建斌说。
然而,调研组也发现,有的地方对如何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缺乏系统思考,热衷于简单种树植绿,对地点规划、树种搭配、树木选择论证不够,存在重植绿轻护绿、重绿化轻转化、重当前轻长远等现象。
8 月 14 日,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王新明也在会上提到,桉树已占广东省森林面积相当一部分,它不仅排放高活性异戊二烯,而且也影响土壤水分及营养元素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王新明建议,应尽量避免桉树用作绿化树种或行道树,已有的考虑逐步替换,以减少其对生态和臭氧污染防控的不利影响。
省林业局局长陈俊光对此表示赞同,并透露将要进一步研究植物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步引
导改造不合理的绿植结构,高质量推进增绿扩绿工作。
一方面要促进“ 绿量” 合理增长,另一方面则要确保“ 绿质” 稳步提升。根据调研情况,省政协调研组建议,要以绿化品质提升为重点科学治土,让“ 青山常绿”,还要加强苗木繁育基地建设,保障苗木供给,突破粤北南岭山区生态修复、荒漠化石漠化困难地造林、沿海防护林树种应用、红树林恢复重建等技术瓶颈。
“ 绿起来” 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持。调研组发现,33%的地级以上市和 54%的县(市、区)没有单独设置林业局,一些镇街没有林业站和专职林业人员,专业人才尤其缺乏。对此,委员们建议,加强林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引进工作,还要建立林业技术人员的晋升通道,防止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流失。
“ 美起来”:打造城乡协同的美丽家园
第 1 页 共 3 页
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推进,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家园,正在广东越
来越多的地方成为现实。
“ 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协商会上,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潘锐波建议,将生活环境绿化美化放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对建成区、交通要道等区域的资金投入,提升城市“ 口袋公园” 建管用一体化水平,推进农村住宅房前屋后“ 四小园” 建设,在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统筹考虑绿化美化要求,让人民群众对身边的绿化美化设施可见、能用、乐享。
“ 绿美不仅是景观美,还有人的内在美。” 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棕会表示,要发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把共享、富民工作做得更扎实,让群众在参与绿美中有获得感,在参与绿美中形成文明新风尚。
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人的作用和影响是关键,文化则是“ 助推器”。“ 广东地处南亚热带,江河湖海林田草沙湿地齐全,四季瓜果飘香、鲜花盛开,岭南文化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