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4 月/19 日/第 008 版调查研究
为重点产业国内有序转移贡献政协智慧
——全国政协“ 推动重点产业国内有序转移” X外委员专题视察团赴云南
视察综述
本报记者 李元丽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 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 面对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定明晰。
产业转移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过程,是畅通经济循环的重要手段、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如何让重点产业实现国内有序转移,产业转得出、接得住、长发展?4 月 8 日至 12 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勇率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X外委员视察团,围绕“ 推动重点产业国内有序转移” 主题赴云南开展专题视察。
5 天的行程,视察团一行沿着中老铁路、顺着澜沧江一路向南,深入玉溪、普洱、西双版纳等地,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听、一路谈。视察中,每一天的行程从早到晚,满满当当,委员们依然精神抖擞、元气满满。因为,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经历,也是一次难忘的履职过程。
委员们经历了一次次思想碰撞和洗礼,看到了云南省不断加快生产力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布局优化,把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作为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取得了新成效。也深刻地认识到,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重点产业在国内外有序转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握当今世界演变大格局和时代发展变革新要求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里进行着产业有序转移的生动实践
4 月的云南,春意盎然,清风拂柳。
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前沿,随着共建“ 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
建设的深入推进,云南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产业转移不是简单的“ 产能搬家”,更不同于普通的招商引资。那么,云南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做了什么?
“ 设计在东部、制造在云南、出口在沿边、市场在周边” 是云南的产业转移构想。立足云南的区位优势,构建以昆明、曲靖为支撑,河口、磨憨、瑞丽沿边产业园区为重点,带动全省其他产业园区发展的“ 2+3+N” 产业转移发展格局。其中,昆明、曲靖重点承接中高端装备制造、关键核心零部件。河口面向越南、磨憨面向老挝、瑞丽面向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市场,重点承接成本敏感型、劳动密集型、境外原产地需求型出口加工产业和资源型进口加工产业。全省其他产业园区承接产业链配套项目,形成分梯度、系统化的承接产业转移体系,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配套形成“ 两库一清单”,其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库项目 350 个、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 74 个和重点招引企业目录清单 544 家目标企业。
成效如何?
“ 产业转移大大提升了云南经济发展能级,带动了区域整体经济跃升,为云南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 映入视察团眼中的,是一家家企业开足马力、信心满满;一个个项目加快建设、落地见效⋯⋯放眼全省,产业发展动能澎湃。
为了更全面了解云南省承接产业转移质效情况,视察前,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院长屈庆超基于企业大数据对云南省近 10 年吸纳全国企业股权投资情况做
第 1 页 共 5 页
了分析。他表示,近 10 年,外省经营主体对云南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股权总投资额达到 1.1 万亿元,投资来源地由北京“ 单极” 为主转变为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川渝“ 多极” 流入;近三年,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川渝三个区域的投资占比分别达到 16.1%、12.4%和 10.8%,较 10 年前提升 6.0 个、5.9 个和 7.7 个百分点。
“ 2023 年,全省产业投资规模首次突破 8000 亿元大关。投资行业由集中投向能源行业转变为科技服务、能源、装备制造、信息服务等多行业‘ 全面开花’ 。科技服务、装备制造、信息服务三行业吸纳省外股权投资额分别是 10 年前的 14.2 倍、12.8 倍、23.0 倍,占比分别提升 30.0 个、
8.5 个、6.0 个百分点,资本引导产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云南承接产业转移成效显著。从重点领域看,‘ 双碳’ 背景下,云南发挥绿电优势,全面推进绿色能源与先进绿色制造深度融合,新能源电池、硅光伏、绿色铝等行业成为外地资本的投资热点。” 屈庆超说。
“ 五天的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云南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 三个定位’ 重要要求,锚定‘ 3815’ 战略发展目标,大力推动重点产业国内有序转移的ZZ自觉和行动坚定。同时,云南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断拓展产业协作,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构建符合云南实际、具有云南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我们欣喜地看到,云南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断增强,成效明显。 ” 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这样说。
这里不断耕耘营商环境沃土
说到生物医药,不能不提玉溪。
“ 不忘初心,矢志不渝,让沃森为国增光添彩。” 这是玉溪沃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领军人黄镇及其团队,历时 15 年成功研发中国首款 13 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打破国际疫苗巨头垄断时发出的感慨之言。
视察间隙,马建堂这样问黄镇:“ 作为一名科学家,为何选择来云南?”
黄镇笑了笑说:“ 2003 年,我作为疫苗研发人才被引进云南,带着技术来到云南创业。当初主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以‘ 中国脊灰疫苗之父’ 顾方舟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扎根云南辛勤耕耘, 奠定了云南发展疫苗产业的历史基础和科研底蕴, 他们济世爱国的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二是云南作为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通道,是共建‘ 一带一路’ 的重要节点,生物医药产业潜在市场巨大,在这里做疫苗研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三是X和政府在政策方面给了我们优厚的帮扶,特别在科研项目财政支持、成果转化、建设用地多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帮助。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云南的爱才惜才的氛围和良好的营商环境,让我能够在这里专心科研,为国家和人民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疫苗!”
“ 那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马建堂继续问道。
黄镇说: “ 云南最吸引我的是这里不断提升的营商环境,可以说沃森生物是云南省委、省政府扶持壮大的典型企业,公司从创立到现在,获得了科技部、发展改革委,云南省科技厅、工信厅等多部门对公司发展过程中急需推进的各个科研项目、建设项目、人才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正是有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们的企业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我自己才能取得那么多的创新成果,回报社会,回报国家。”
视察团走后,黄镇第一时间与记者分享了他的感受。他表示,此次沃森迎来全国政协视察团深感荣幸,视察团对沃森的经营发展提出了极其宝贵的指导和建议,也对未来 20 年的奋斗发展历程做出了高度评价,大家深受鼓舞。“ 在与视察团交流过程中分享的最新政策信息和发展趋势,能帮助我们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机遇,制定和调整发展战略;视察团的领导对沃森在疫苗研发、生产、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了专业建议和指导,为今后我们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巨大帮助。” 黄镇信心满满地说。
在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燕瑛看来,产业转移涉及投资兴建生产基地、产业配套
等一系列事项,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工程,必须要遵循市场规律、尊重企业意愿。实地视察后燕
第 2 页 共 5 页
瑛发现,云南省的产业转移项目落地快且发展好,可见云南省在营商环境上下足了功夫。 “ 回去以后,我要把云南的营商环境向联系的界别群众多做介绍,让更多的企业到云南来投资建设。 ”燕瑛对云南的营商环境赞叹不已。
这里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 我是普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周思达,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云景飞林 40 万立方米轻质超强刨花板项目。” 一位戴着眼镜的小伙子来到了视察团的眼前。
周思达介绍说:“ 我们的项目固定资产投资 6.4 亿元,于 2022 年 12 月签约,由国企民企共同组建。目前安装工程已完成工程总量的 95%,及部分设备单机调试,将于 4 月 28 日前推出首张板,6 月底全产能正式投产,届时将正式建成国内规模前十的刨花板生产线,成为西南区域内行业头部企业。今年预计实现 18 万立方米产量、营业收入 2 亿元以上。明年满产后,预计产值 5亿元、利税 1 亿元以上,可直接带动就业 200 多人,间接带动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