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人民政协报/2024 年/4 月/12 日/第 001 版
耕种在“ 希望” 的田野上
——全国政协“ 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
的根基” 双周协商座谈会筹备综述
本报记者 包松娅
粮食安全是“ 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
X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已经连续 9 年保持在 1.3 万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有保障。但同时,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粮食供求紧平衡态势也将长期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对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要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 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调动农民和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种粮抓粮积极性” ⋯⋯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新时代“ 三农” 工作,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助力“ 国之大者”,4 月 12 日,全国政协“ 调动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夯实粮食安全的根基” 双周协商座谈会在京召开。
作为全国政协 2024 年重要协商议政活动之一,为筹备开好这次会议,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提前统筹谋划,早在 1 月底就专门召开工作协调会,邀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的同志到会介绍情况,帮助把问题找准、把建议提实。3 月 18 日至 22 日,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王建军率队赴山东省东营市、潍坊市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掌握实情,进一步聚焦议题,力求有效提高双周协商座谈会建言资政质量。
定方向 摸实情
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种粮积极性是打牢粮食安全根基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 13 个粮食主产区生产了全国 70%以上的粮食,其中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等北方 7 个主产区占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粮食生产份额,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调研组所到的山东省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粮食增产潜力巨大。2021 年 10 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营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切实端牢粮食饭碗。2023 年,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单产实现了‘ 三增长’ 。” 东营市有关负责人告诉调研组,尤其在因地制宜、系统治理,科学有序推进盐碱地综合开发上,当地通过整合要素大幅挖掘了粮食增产潜力。
东营区金丰家庭农场成立于 2014 年,种植区 6500 亩。在该农场负责人看来,家庭农场能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科技赋能带来的强大动力。 “ 我们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联建教育实践基地、新技术实验基地,与省、市农科院和省种子管理总站合作,试种小麦、玉米良种 157 个,完善‘ 农场+农户’ 服务链条,带动 1000 多农户进入粮食产业化经营。”
山东是农业大省,也是农业强省。从东营回看整个山东,近年来全省在调动种粮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扎实推动“ 齐鲁粮仓” 建设,稳面积、增单产两手发力,积累了不少经验。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将此次专题调研之地选在山东,用调研组组长王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