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 智囊团” 系列№ 38 4
2022年4月
目 录
一、解读文章
经济日报记者: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上):一季度经济恢复有何特点 1
经济日报记者: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中):经济运行韧性何在 4
经济日报记者: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潜力何来 7
新华日报记者:
一季度重要数据出炉,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10
新华社记者:
中国经济面面观 14
新华社记者:
当前中国经济十问 27
经济参考报记者:
发改委摸底研判一季度经济形势 39
专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研究室主任郭丽岩:
宏观政策有力有效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41
湖南省一季度经济形势解读 47
10.2022年一季度德阳经济形势新闻发布稿 50
二、各省市(均为新闻整理稿)
重庆市 53
广西壮族自治区 55
湖北省 57
山东省 58
河北省 60
内蒙古自治区 63
贵州省 64
益阳市 65
常德市 66
汉中市 68
湘西州 70
达州高新区 72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上):一季度经济恢复有何特点
经济日报记者熊丽
(2022年4月15日)
一季度经济数据发布在即。怎样看待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表现?稳增长如何应变克难?结合此前已发布的相关数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一、投资增势良好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从已发布的1月份至2月份数据看,经济恢复势头向好,为今年一季度开好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预期目标设定为5.5%左右。北大国发院研究员、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许宪春认为,这是一个积极并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增长目标, 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
从需求角度看,今年1月份至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比去年全年加快7.3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0.9%,有望继续为全年投资增长作出重要贡献。基础设施投资增长8.1%,比去年全年加快7.7个百分点,有望继续企稳回升。房地产投资回落幅度减小,近期多个城市陆续推出降低按揭贷款利率加点、下调住房贷款首付比例等措施,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会扭转去年增速持续回落的态势。从生产角度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逐步回升,建筑业增加值增速有望回升。以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动能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一季度,得益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前发力,适度超前加大基础设施投资, 将有效带动新型基础设施及交通、水利、生态、民生等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同时,工业生产持续恢复且出口强劲,也带动制造业投资维持高增长。
判断经济运行态势,不仅要看增长指标,还要看物价、国际收支等宏观指标。从物价看,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5%,低于3%左右的预期目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继续保持稳定,3月份同比上涨1.1%,涨幅与2月份相同。从国际收支看,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19万亿美元,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二、创新驱动明显
广东省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李群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的高速分拣机器人
正在进行性能测试。李群自动化是一家专注于轻量型高端工业机器人研发、生产、销售与应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经理助理梁锦棠介绍,公司新推出的基于工艺包的全新机器人“智能工匠”,将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成本。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创新驱动态势明显,智能低碳产品增势良好。1月份至 2月份,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太阳能电池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50.5%、29.6%、
26.4%。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4%,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
6.9个百分点。新业态新模式实现较快增长,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
12.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2.0%。
“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势头较好,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较快,新动能不断涌现出来,继续呈现加速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态势。”刘向东说。
从供给端看,制造业方面,1月份至2月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年12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6%,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2.1个百分点。服务业方面,1月份至2月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16.3%,快于全部服务业生产指数12.1个百分点。
从需求端看,高技术产业投资高速增长,1月份至2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34.4%,快于全部投资22.2个百分点。升级类消费增势较好,1月份至2 月份,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9.5%和11.1%。
在要素保障方面,去年四季度以来,我国持续加大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力度, 能源供给稳步增加。刘向东表示,能源双控约束有所缓解,外需扩张仍在持续, 将会有效拉动制造业景气回升。各地区各部门不断加大稳增长力度,宏观政策发力靠前,帮助企业稳订单稳生产,将有效推动经济景气回归。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仍在持续恢复,并不会因短期风险挑战而迟滞。
三、应变克难稳增长
当前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对经济平稳运行带来更大不确定性和挑战。“此前,我们预期,今年经济扰动因素主要是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以及输入性通胀压力等方面,但2月份以后出现了新情况,俄乌冲突对国际ZZ格局、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等带来较大冲击和影响,加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都给当前经济带来一定压力。”中国民生银行首
席研究员温彬认为,受国内外环境变化影响,预计一季度GDP增速较此前预期有所下调。
刘向东也表示,当前疫情多点散发叠加俄乌冲突等风险冲击,经济发展面临的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和预期转弱压力有所加重,经济增长恢复势头会受拖累,其中最大的挑战仍是疫情散发反复。
4月11日召开的经济形势部分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座谈会要求,抓紧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举措,退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专项债发行使用、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支持企业稳岗等政策的实施,都要靠前安排和加快节奏,上半年要大头落地,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在帮扶市场主体渡难关上产生更大政策效应。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首要的是稳定市场预期,千方百计扩大居民消费和有效投资,引导经济循环全面畅通起来。”刘向东认为,既要落实好对特困市场主体的支持政策,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牵引作用,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扩大有效投资,还要通过更加灵活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并通过降低实际利率,减轻市场主体融资负担。此外,仍要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能源、原材料、粮食等保供稳价力度, 加快形成更加合理的市场预期。
温彬表示,一季度、上半年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对实现全年目标至关重要。当前,宏观政策要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财税政策方面,尽快将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缓解实体经济特别是困难行业的经营压力。在货币政策方面,要坚持以我为主,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一方面仍有降准和降息的空间和必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另一方面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的使用,优化信贷结构,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中):经济运行韧性何在
经济日报记者冯其予
(2022年4月16日)
今年前两个月,得益于强大的发展韧性,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进入3月后,国际国内环境出现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如何正视和果断应对新挑战?多位专家表示,应理性看待当前的形势,直面困难,采取切实有效举措进一步增强中国经济发展韧性。
一、外贸增长基础坚实
据海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今年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增长势头,连续7个季度保持了同比正增长,实现了开局稳。
具体来看,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13.9%,比重继续提升。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均实现增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16.7%、6.9%。同时,外贸经营主体进出口韧性足。一季度,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数量43.2万家,同比增长5.7%。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4.52万亿元,同比增长14.1%。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外贸韧性强、潜力大的特点,实现外贸稳定增长仍具有坚实基础。”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表示。
但也应看到,当前,国际国内环境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我国外贸所处的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风险挑战。叠加去年高基数等因素,从月度情况来看,进出口增速整体有所回落。
“随着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大部分发达经济体央行加快退出宽松货币政策, 全球金融条件收紧,再加上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弱化。”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教授竺彩华表示,从外部情况看,全球需求趋弱, 我国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趋紧,增长势头会有所放缓。
与此同时,近期国内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对外贸竞争力最强的沿海地区造成一定冲击。竺彩华表示,上海、深圳等港口城市受到的冲击最大,部分外贸企业面临生产经营受阻、物流运输不畅等问题。原材料成本上涨、跨境海运不畅、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并未根本缓解,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长湧认为,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对劳动力流动和有效供给形成制约,也可能会延长物流周期,从而对产业链供应链产生一定影响。
杨长湧表示,发达经济体从收紧货币政策到传导至实体经济有一个过程, 对外部需求的影响,会在二季度到三季度逐渐体现出来。全球疫情形势还有较大不确定性,保护主义也有抬头趋势。同时,《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落地实施对贸易投资产生的正面效应,也将在二季度后逐渐凸显。
二、消费市场有所恢复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运行平稳,市场销售恢复有所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总体看,消费市场恢复有所加快。居民消费增长势头有所改善,1月至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7%,比2021年两年平均增速加快2.8个百分点。同时,新型消费发展迅速。1月至2月全国网上零售额19558亿元,同比增长10.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6371亿元,同比增长12.3%,占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2%。
“随着互联网渗透率持续提高,我国网络消费增长前景较好。”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分析,特别是中老年网民增速较快,他们对基本生活用品、养生保健类商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农村地区网络渗透率增速快,网民占比已超30%。未来,农村地区相关网络消费也会呈现较快增长态势。
“但从目前看,服务消费分化突出,文化旅游等服务消费较为低迷。”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邹蕴涵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月至2月,住宿和餐饮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2%, 与上年12月份同比持平,增速明显回升。同时,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国内旅游出游人数和旅游收入比2021年略有下降,与疫情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可比口径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73.9%、56.3%。邹蕴涵说,进入3月后,疫情对于消费的影响再次凸显,特别是服务消费再遇冲击,1月至2月餐饮消费回暖趋势在3月遭遇降温。
“疫情反复导致消费预期和意愿修复不能持续,表现为消费者信心指数再度走弱、居民储蓄比例持续提高、居民消费倾向出现结构性变化等。”邹蕴涵认为,居民消费能力对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还需进一步夯实。
三、政策效应持续释放
4月1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消费的政策举措,要求稳定当前消费,释放消费潜力,同时要求更好发挥出口退税的政策效应,促进外贸平稳发展。
赵萍认为,要继续发挥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作用。“去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65.4%,远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特别是去年第四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更是高达85.3%。”赵萍表示,从供需关系来看,消费是最终需求,投资是中间需求,也就是从消费需求中派生出来的需求。要从促进消费这一最根本的问题入手,来提振总需求。
邹蕴涵表示,在持续做好防疫工作的基础上,将稳消费、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出实招快招,促进消费恢复平稳向好。一方面要着力增强就业收入保障。另一方面,要进一步释放耐用品消费潜力。此外,要持续推动服务业纾困复苏,推动修复服务业消费场景等。
谈到促进外贸平稳发展时,竺彩华表示,各地要继续狠抓落实稳外贸政策, 尤其要出台更加精准有效的保市场主体相关政策,帮助外贸企业克服暂时困难, 同时要着力突破物流运输瓶颈,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我国外贸仍有很大发展机遇。”杨长湧分析认为,要落实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多措并举稳定外贸”诸多措施,扩大出口信保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加大出口退税支持力度, 给外贸企业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营商环境。
客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下):经济增长潜力何来
经济日报记者顾阳
(2022年0月18日)
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但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有的超出预期。
3月份以来,受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不利因素冲击,我国居民消费、工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等受到一定影响。与此同时,俄乌冲突起伏震荡、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海外通胀压力上升等,也给我国市场主体带来较大冲击,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承压,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有所加大。
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