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复制
德州日报/2024 年/2 月/21 日/第 A02 版要闻· 综合
市自然资源局立足主责主业,着力稳经济、促发展、守底线、保民生——
聚焦“ 四个重大” 夯实发展根基
本报记者 石秀秀 本报通讯员 吴鹏 王龙春
2023 年完成造林 5.1 万亩,获全国林草系统先进集体;全市全年耕地面积净增加约 9 万亩,“ 管护增” 耕地保护模式全国推广;推行“ 带押过户双零模式” 改革,为全国唯一⋯⋯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彰显了我市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的责任与担当。
“ 去年以来,全市自然资源系统聚焦‘ 四个重大’ ,主动作为、规范履职,多项工作全国有声、省内有位,展现了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在稳经济、促发展、守底线、保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市自然资源局X组书记、局长杨洪利说。
强措施 重底线 坚定落实国家重大决策
前不久,庆云县尚堂镇大郝村、东撒村等 15 个村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市级验收。“ 项目建设总规模 27.5 公顷,补充耕地面积 25.9 公顷。” 市自然资源局土地储备整治中心耕地监测科科长王一表示,该项目为村镇土地治理提供了示范。
德州是农业大市,全市自然资源系统始终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建立起市县乡村四级“ 田长制”管理体系;在全省率先将耕地保护“ 个性化清单” 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建立起以“ 无人机+智能终端” 为载体的“ 空天地一体化” 巡查监测系统,全市违法占用耕地比例达历史最低,位列全省第一;探索“ 黄河淤沙充填治理、挖深垫浅、水利改造+生态利用” 综合治理利用模式,成功治理土地 8143 亩,新增耕地 6223 亩。去年,全市耕地面积净增加约 9 万亩,连续 23 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管护增” 耕地保护模式在全国推广。
去年,市自然资源局以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全力推进平原地区科学绿化,高标准完成科学绿化、湿地保护规划编制,构建了全域“ 四源八廊” 生态新格局;制度化推进“ 每人能种三棵树,每个单位一片林” 活动;大力开展国家森林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全市共有 5 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 个国家森林公园、6 个省级湿地公园、2 个省级森林公园。
强规划 重引领 坚定服务全市重大战略
我市抢抓机遇,提出实施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贯通工程。市自然资源局作为牵头单位
之一,承担了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工程建设。
“ 我们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充分挖掘黄河和大运河地域文化内涵, 形成以 ‘ 蓝绿纽带、五彩长卷’ 为主题、全域‘ 一廊四区多点’ 的总体景观结构。” 黄河、大运河连通廊道建设指挥部综合协调组组长刘万里介绍。去年底,两河连通廊道沿线 130 公里道路提前 2 个月实现通车,沿线道路绿化工程、沿线重要景观节点设计也全面完成。
去年以来, 市自然资源局积极谋划, 助力各项规划落地。《德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 (2021-2035年)》于去年 10 月 31 日获省政府正式批复,成为我市第一部“ 多规合一” 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我市被列为全国 29 个国土空间规划数字系统建设试点市之一。启动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全市共有 105 个需要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乡镇,目前已有 93 个形成阶段成果,96 个村庄全部启动编制程序。
市自然资源局还积极推进完善控规和专项规划。城镇开发边界内控规编制单元划分工作和中